|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话说过年

话说过年

关键词:沉淀 老酒 抚今追昔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pyxhy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30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经过一年长久的沉淀,一进入腊月的门槛儿,除夕恰似一坛滋味醇厚的老酒,那股醉人的酒香便扑面而来,人未醉心却先醉了,过年的氛围不经意间便浓烈起来。
   藏于儿时记忆中的春节,仿佛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排场的一次祀奉盛典。抚今追昔,依稀残存于儿时记忆中的春节,如一幅幅略显拙朴的水墨画,鄱阳湖畔错落有致的幽静村落,古朴祥和的农家小院里的房子粉刷一新,院门上贴着喜庆的对联,还挂着大红的灯笼,衬托着平静的院落。当日薄西山的时候,炊烟便冉冉升起,全家一年的珍藏在泛着热气的锅里翻腾,诱人的香气和慈祥的红光。
   鄱阳的年一般自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可以说天天可以听到过年的鞭爆声了。在我的印象里,过了二十四就开始进入了过年的氛围中。
   早期的鄱阳镇进入腊月后,年的气息便很浓,空气中到处漂浮着浓浓的年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备过年的物资了。街巷到处是不绝入耳的炒瓜子、炒花生、炒冻米声。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酿糯米酒,做年糕米粑,打麻糍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过年。
   从二十四小年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忙于打扫卫生,都要打扫卫生,叫“掸扬尘”。记得我小时候二十四一大早,母亲就开始扫“檐尘灰”,干干净净迎新年。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掸扬尘以后,便在距大门不远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围上桌围,摆上蜡烛台、香炉,靠烛台香炉的里首,又摆上清茶三杯,这种摆设叫“天地桌”。
   然后每家都要在二十四这一天送“灶神”。晚饭后,家家户户便用小碟子装上二、三样果品,一盅清茶,放在灶墙上敬灶王。灶王坐在一个七、八寸宽,一尺多长的木盒式的神龛里,上书:“天厨司命”,下印一个坐着的白须老头,拄着拐杖,戴着一块方巾帽,旁边一副对联:“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在灶神像前点燃香烛,焚烧黄表,燃放鞭炮,恭送灶王祈求他老人家上天多奏福。
   鄱阳有这么一个风俗,腊月二十四以前卖鱼称它为“年鱼”。除自己捕的鱼外,只能由入了帮的卖鱼人卖,没有入帮的,要在腊月二十四以后才可上街卖鱼。小年以后,便忙着办年货,人们都习惯过了腊月二十四采购年货。
   大年三十这天一早,鄱阳男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去为家里逝去的先人点“坟灯”,给祖先举行墓祭,墓祭活动的内容之一是给祖墓点上蜡烛。是日,祖坟山上烛光通明,犹如人间街市,将人间的喜庆气氛与祖墓的喜庆气氛融为一体。
   大年三十夜,这一天的晚饭叫“合家欢”,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若有事赶不回来,家人也要替其摆好餐具,以示团圆无缺;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红烛高照,灯火通宵不灭,所以鄱阳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想必这个风俗各地都是一样。
   鄱阳人对于拜年也是很讲究的。初一子女们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邻居贺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给丈母娘拜年。

   在过年期间,初七是很重要的,鄱阳民谚:“上七大似年。”因为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晚间迎接灶神归位,家里也大摆酒宴庆贺。初二过后,全家都还要上山给逝去的先人“拜山年”。
   按照鄱阳的习俗,在年前完婚的新人,所有的亲戚们是要请新婚人吃新年饭的,家里亲戚们多的均依次按辈分来安排新人的新年饭,长辈们在请新人吃饭的这一天,都会给新人一个大的红包。
   鄱阳风俗,三十这一天,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夜饭,除夕日,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桃符更新,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的灯笼上写上姓氏以示家族。生活富裕的人家还挂宫灯、彩灯。而熬浆糊贴对子(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
   家里读过书的会书法人,一般都自撰联语自写春联,而更多的人家则请人写或上街买副春联贴。大门两旁除对联外,还贴上门神春联内容皆为欢乐祥和、喜庆丰余之语,还讲究字体有气派,要秀丽美观。是时登高远望,一排排大红灯笼齐放光彩,纷繁错杂,有如长龙腾舞,蔚为壮观。
   贴对子(对联)要先贴正屋,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红纸写上“小签”如:“出门大利、开门见喜、招财进宝、对我生财、黄金万两、百无禁忌”等,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如果家里有尊长谢世,则春联颜色、内容都不同。鄱阳习俗通常为“一白二黄三绿”,谓喻“守孝三年”,即第一年用白纸对联,第二年用黄纸对联,第三年始转为绿纸对联。
   与此同时,家中人便杀鸡。杀鸡不能叫杀鸡,要叫“绞鸡”。杀鸡还要拣一个会杀鸡的人,只准在鸡的咽喉处杀一个象蚕豆大的中子,要杀的漂亮。杀鸡前,在大门前的左侧或右侧铺上一张黄表纸,鸡血便淋在纸上。另将一条鲤鱼破开肚皮,取去内脏,但不去鳞。
   过去有钱人家杀猪后留下猪头,没有猪头的便用一块两三斤重的排骨肉,这叫三牲福礼。其中的鸡一定要阉鸡,表示有事夫妻作主。鸡尾巴上一定要留几根毛,并用一张三尺宽七、八寸长的大红纸横的剪上穗子插在鸡、鱼的口中。还要在猪头的前额或猪肉的上面,或鸡、鱼的背脊上,贴上用大红纸剪好的“喜”字。
   家里的女人们在这一天则忙着做年夜饭,这年夜饭要准备全家人包括拜年的至亲吃到“上七”(新年后的第一个初七日)。
   鄱阳过年的风俗自古以来就有吃三顿年饭这样的年俗。腊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中午就开始煮猪“神祓”(腊猪头),然后将煮熟的猪神祓连同其他祭品装在一个木盆里(称之为祓礼盆)祭祀祖先。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是叫“还年”,其实就是祭年,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敬上猪头、腊鸡、带鳞的咸鲤鱼、一刀腊肉,然后放炮。
   每家每户的中堂都有一只古色古香的香几,香几上除了陈列祖先画像和灵位之外,必有一个香梗丛生的香炉,袅袅香烟中弥漫着敬祖古风。
   二十八日为还年饭,二十九日为辞年饭,三十日为团年饭。其中最隆重的是腊月二十八日的年饭。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肯定在于祭祀。所有过年都是祖先享祀在前,吃年饭在后。过年必须有猪神祓,没有猪神祓在鄱阳就不叫过年。
   祭祀仪式完毕,一家之主才切猪神祓,一边切一边随手将热乎乎的神祓肉送到一个个孩子嘴边,这样边切边吃的神祓肉叫做砧板肉。切好神祓肉之后,再鸣炮吃饭。
   鄱阳的春节习俗告诉我们,过年,不仅仅生民们自己吃饭,也不仅仅是人间生民共享天伦之乐,而是实实在在地跟列祖列宗一起共度欢娱。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中午过后,过年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放了辞岁的鞭炮,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要持续到零点以后,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
   辞岁以后,饭菜准备好了,全家人围坐在圆桌边吃年饭,如果是大家庭,则摆上两桌或三桌,依辈份大小就坐,长辈坐首席,其余类推。夫妻总是并肩而坐的,如果少年夫妇有了孩子,最小的孩子一定是坐在父母的中间。在大厅上还必须置一炭火盆,中间烧着旺盛的炭火,这是取一年到头红红火火的兆头。
   桌上的菜肴非常丰盛,多种多样,其中鲇鱼是不能少的,这叫“年年有余”。再者,豆腐干也是要一碗的,取“年年有余”。再者,如果桌上有猪舌头,可不能叫舌头(舌与蚀音同),要叫“招财”或“赚头”。猪头、鸡头、鱼头均不能称头,而要称“元宝”,或称“神福”。从这天起,一直到正月初三,孩子们犯了一般错误是不会挨打挨骂的,特别是吃剩了饭,要在平时一定要挨骂,可在大年三十夜吃剩了饭,非但不会挨骂,大人反而会安慰说:“有吃有剩”。
   大人们说话,也都拣吉利的话说,如睡觉说“挖窖”,或说“享福”。除夕晚上,大部分人家总有几个人不睡觉的,名曰“守岁”。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还要去村里当年去世的人家去“守岁”,就是到去世人的家里放上一挂鞭爆以示敬祭。
   除夕之夜,还有一个顶要紧的仪式,就是迎接灶王爷下界度岁。这种仪式也和送灶王爷上天一样,有果品碟子,有清茶,点香烛,烧黄表,举行跪拜礼节。和送灶王爷上天一样,有果品碟子,有清茶,点香烛,烧黄表,举行跪拜礼节。和送灶王爷上天时不同的有两点:一是接灶王爷一定比送的时候要早,表示迟送早接,是对灶王爷的留恋的想念。另一点是,旧灶王爷的纸像一定要焚化,接时一定要贴上新的。
   除夕夜,响炮数声(俗称大爆竹),接着放一挂长长的鞭炮,家备盛宴,合家欢聚,叫“吃年饭”,也叫“过年”。是夜,长者通宵不眠,谓之“坐岁”。夜深更静,谛听狗猫的叫声来预测来年的丰歉。如狗先叫则年岁好,猫先叫则年岁荒。
   零点左右,家中所有的男人将福礼放在另外一张方桌上,同时在桌上摆上烛台、香炉等,泡上清茶三杯,斟上白酒三盅,然后点燃香烛、烧黄表、鸣鞭炮,行礼如仪。这是向祖宗辞岁。这种仪式,仅限于男子参加,妇女全要回避。全家男子跪拜完了以后,便是儿子媳妇向父母跪拜辞岁,孙子、孙女或孙媳向祖父母跪拜辞岁。通常都要跪拜磕头。这种仪式,到了现在已经在很多家庭见不到了。
   闹到零点后,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记得我的小时候,每年三十晚上,母亲就要把每个房间的灯早早地打开,那一晚是不关灯睡觉的,然后吃完前要去打炮竹,睡觉着要打炮竹,称为关财门。封财门后,不能随便进出,一定要到第二天四、五点钟才能开财门。
   初一早晨四、五点钟时,家人醒来盥洗,最要紧的是洗脸水、剩茶、脏水要用一只桶装着,不能泼到地上或水沟中。也不能扫地,以免泼掉、扫掉一年的财气。男人们举行开财门的仪式,一打开大门,称为开财门,出门向四方作揖叫“出方”,然后点燃一封鞭炮,开了门后,便不关了,留条缝儿,让财进来。
   正月初一一早,从零晨起家家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叫“开门”。(三十晚上最后放爆竹叫“封门”),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旧习,这天忌扫地、泼水、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以求全年老幼平安。本家邻里踵门相拜,遇相识于途,交相拜,互道吉祥语。
   在老家拜年有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姑娘”的定俗。若遇丧家,族戚邻友必具素烛,俗称“拜大年”。恭贺新春,一般从初二开始拜到十七,也可待续到月底。所谓“青草盖牛嘴,正是拜年时”。
   县城里初一拜年,基本上都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道安,然后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村里或你的亲朋好友家里有过世的人去吊祭叫“拜座子”。而过逝的人家在年前就要在自己的家里把灵堂起前布置好,初一这天齐恭亲朋好友前来祭奠。初一这天,“拜座子”的爆竹声是不绝与耳的。初二这一天按规矩是要每家回拜的,可这风俗现在演变为电视广告回拜了,或许这一传统逐渐慢慢消失了。
   初二开始接菩萨。初二至初七,关帝庙和洪家巷的菩萨开始出游,在菩萨出游这一天由众人抬着依次在每家每户门口停留,这一天街坊们必须鸣炮迎接,上香敬拜(有的跪拜,有的作揖),并奉上香火钱。不同的宗族共同敬拜一尊地方神,其组织的严密性和秩序化让人不可小视。在乡村,只有涉及宗教问题,才能具有这种严肃感、神圣感,才能坚守这种约定,恪守这种约束。
   初七以后,花灯上街。县城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船灯、蚌壳灯、板凳灯等。每天晚上有十几或几十伙。街上摩肩擦背,人山人海,锣鼓、锁呐、鞭炮声不绝于耳。店铺争相放鞭炮,每放一阵鞭炮。从初七到元宵,街上鞭炮屑堆集如山。过“上七”以后,一般店铺开张做生意了。
   每当花灯出游上街,队伍中有亲戚的你是必须要接有亲朋灯的,是一定要准备打彩的。以前都是一缎布,现在条件好了,都是打红包,要么是送上几条烟。街坊们、做生意、开店的在花灯路过的地方都会放鞭炮也会打彩。
   鄱阳的船灯和蚌壳灯是最有代表性的,记得我小时最爱看船灯和蚌壳灯,因为那个灯玩起来又有难度又很好看,现在多了腰鼓少了节节高和高翘。节节高可能和多人没看过,那是以一个大人驮一个小孩,小孩在大人肩上扮各种形象和各种动作,非常好看好玩的。

   小孩子们也会几人一组用稻草扎出一个小龙,龙身插上香,晚上出去迎灯的。每到一家都会齐声喝彩,如:今年2013年,哈;到你家拜个年,哈;不要金不要银,哈;只要大人赏小钱,哈。以前可是每家见人一跟香或一支腊烛,现在条件好了,喝彩也变了,打彩也变为钱。
   每当迎完灯回家,小孩们为分彩而争得闹时特别的好玩。家乡有个规矩,元宵过后所有的灯是要烧掉的,不能留给到明年,元宵当天,所有的人家都要把过年吃的饭菜吃掉,不会带到明天。
   元宵节这天,家家要元宵吃的,我们家乡的元宵都是用糯米粉加馅打出来的,可现在这一传统的元宵工艺逐渐失传了,传统的元宵要买都不好买了。而在我们老家元宵都是炒熟的,炒的元宵是外焦里嫩特好吃。
   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廿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鄱阳民谚云:“烧了元宵纸,各自寻生意”。这是对整个春节的总结。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而那些先民留存的古风乡俗和那些温暖的情感整合仪式已然渐渐淡漠了,正渐行渐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