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鄱阳山考

鄱阳山考

关键词:同治 鄱阳 彭蠡湖 县名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pyxhy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63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打开同治《鄱阳县志》卷一山川:“鄱阳山,去城西北百十五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唐改今名。”

      关于鄱阳山(石印山),史志上数有叙述: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天玺元年……鄱阳(郡)言,历陵(原误为阳),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江西省古今政治地理沿革总略》谓,“其山即今鄱阳山,亦名力士山,又名石印山”。并谓“宋晁以道谓,历陵故县在今鄱阳县界,其说近是”。

      南宋《舆地纪胜》卷23饶州:“鄱阳湖,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

      明正德《饶州府志·山川》:“鄱阳山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唐改今名。”

     《大清一统志·饶州府·山川》说:“鄱阳山在鄱阳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唐改今名”。

      今人魏嵩山(任职于上海复旦大学)、尚忠华1994年著《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提出:“鄱阳山即今波阳县西北鄱阳湖中长山,又名强山,因西汉时为历陵县所辖,故名历陵山,力士山乃历陵山之讹;又名石印山……”同治县志在载鄱阳山的同时,亦载有长山,并注明“旧载强山,又名狂山”。

      据笔者所知,上世纪80年代初地名普查时,双港公社的同志曾对包括鄱阳山在内的所属山名作过调查,以代远事湮,未获结果。笔者认为,这个鄱阳山是存在的,但因名称屡易,不能确指其处。上述《开发探源》认为系长山,有其道理。

    卷一山川:“鄱阳湖……广袤数百里,东境属饶,春涨则与鄱江接连”。

      清代饶州不全在鄱阳湖东境。当时饶州辖七县,鄱阳、乐平、浮梁等6县在鄱阳湖东,至于余干,则在鄱阳湖东南岸。

      叙述鄱阳湖,有两处须着重提到:

      一是,鄱阳湖系因鄱阳得名。这点隋代以来,许多典籍都曾提到:

     《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撰)卷23饶州:“鄱阳湖,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亦名彭蠡湖。”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编著)卷八十三·江西一:“鄱阳湖,即彭蠡湖。……水经注:赣水总纳十川,同湊一渎,注于彭蠡,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汇于江川。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

      清《一统志·饶州府·山川》:“鄱阳湖即(禹贡)彭蠡,隋时始曰鄱阳,以接鄱阳山也。”

      清李正瑜《鄱阳湖名考》引夏蠡仲禹贡彭蠡疏云:“彭蠡,一名鄱阳湖,以中有鄱阳山也。”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编者臧励龢等,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版):“禹贡之彭蠡,隋时始名鄱阳,以接鄱阳山而名。”

    《鄱阳湖流域开发探源》(上海复旦大学魏嵩山及肖华忠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章:“鄱阳湖的得名,是唐代彭蠡泽向东南方向扩展越过松门山浸入鄱阳县境的结果。”

    《长江志·水系篇》(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韩承荣统纂、喻学山主编):“隋朝,彭蠡泽湖面已向南扩展到鄱阳县域附近,从此始称‘鄱阳湖’。”

      上述七种书,前五种都提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或因鄱阳山而名,鄱阳山即鄱阳县所属之山并直接以县为名;后两种谓彭蠡泽扩展到鄱阳县境因得名鄱阳湖,即均认为鄱阳湖因鄱阳县得名。

      二是,枭阝阳县的被撤销,表明鄱阳湖水的南侵。枭阝阳原为鄱阳县地,汉高帝六年(前201)析置枭阝阳县,历经622年后,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撤销。置县之前,鄱阳湖以松门为界,南部还是大片平原沃野,以后湖水南侵,逐渐沦为汪洋巨浸,到隋唐时终于到达鄱阳。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