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鄱阳方言文化

鄱阳方言文化

关键词:赣语 古音韵 学述 难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pyxhy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25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1语言概述 

鄱阳话属赣语 ,它保留了赣语的诸多共性,同时也不乏自身的特色。鄱阳素称“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是全省置县最早的县份之一。通过鄱阳方言,往往能帮助你了解 鄱阳地域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地处鄱阳盆地一隅的鄱阳,由于远离战乱,居民长期相对稳定,再加上安土重迁的意 识强烈,离乡背井的机会少,因而方言中至今还残存着不少古音韵、古词语和古形式。

2语言特点 

青蛙-青鸡,蛤蟆-田鸡/水鸡/石鸡/青鸡,癞蛤蟆-癞鸡,麻雀-麻鸡,跳蚤-蚤鸡,蟑螂-灶鸡,知了-嗟鸡,野鸭子-游鸡,头上的虱子-虱鸡,身上的虱子或者脏东西-草鸡。“挺尸”---------不活泼,不动,睡觉;“不挺尸”---------很活泼,很顽皮,讨人嫌,乱动手动脚;“底事”-----妨碍,打扰 ;“表底事”-----不要妨碍,不要打扰 ;“受用”------读(xiaoyong)指洋洋得意,舒适;作兴------看得起;囥------藏;雕雕 :赏识小孩聪明者曰“雕雕”。《荀子》:“雕雕鸟县,贵爵重赏于其前。”注:“章明之貌。”亦曰“雕玲”。俗作“刁”,其义迥别。停当:犹言妥当也。《朱子全书》:“如夫子言:‘文质彬彬,自然停当恰好。’”常用作誉人之能干者,尤以夸奖小孩为普遍应用。排场:是摆布场面之意。如元曲《谢天香》:“量妾身则是个妓女排场。”俗谓人物之美丽者曰“排场”。排——喧《红楼梦》:“李嬷嬷把袭人排喧了一阵。”按其全文,所谓“排喧”,实兼有威吓、辱骂两种意义。加入挟有身份或地位,予人以言辞威吓曰“排”,读若“盼”字,平声。大声或恶声骂人者曰“喧”,读若“闪”(xuan三声)。发音稍有转变,只是一个清浊轻重之分。究其意义,实与北方话一样。《红楼梦》中的“排喧”多次出现,但怎么看也无法与鄱阳方言挂上钩。江思清的发现解决了一些学术难题,是十分难得的。“排”在古县渡读若“庞”,在凰岗东源就直接读“排”,我听后根本不知用什么字代替。再如“喧”,在方言中还有更严厉的呵斥,叫“戳闪”,但从字义看,“闪”只能指门内之人,或如《广韵》解释的“出门貌”一样,一闪而过。而“喧”字,《玉篇》释为“大语也”,可见斯言不诬。《红楼梦》“就把他兴的这样”中的兴,就是高兴,鄱阳人经常说:何宁个宁兴啊(怎么这么高兴)。就是这个意思

3鄱阳方言词汇举例 

方言与风俗的关系十分紧密,有些县志的编排,就是把方言归类为风俗卷。鄱阳方言如“寒婆捡柴”、“问客杀鸡”、“打发打发”(对打碎物品的禳解或安慰)、“牛马归栏”(指婚俗黄昏到婆家)、“顺眼跳财,反眼跳灾”、莲湖人吃鱼不能“翻边”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骁勇”、“作揖”、“打醮”、“早晏”、“邪(读qia)子”“乌焦巴弓”;称“你”为“侬”,称“他”为“其”;两指长为“一拃(zha)”,两臂长为“一庹”;轻推作“?(song)”,猛推作“搡”;还有民间创造的来历较远的词,如“跌鼓”,形容丢脸,据说是明清时期流行说书和鼓词,说书人的鼓从架上跌落下地,很失面子。如“杌槛”,因农家门槛多当凳坐而得名;“顸篙”是老粗老长的竹木篙。如“搛菜”、“擤鼻涕”、野(或夜)(读ya)、老婆(公)“?(kuai)竹篮”、“挦(xian)鸡毛”,如“戳闪”,指毫不留情地数落;“叩螺蛳”,意思是勾起中指,用像螺蛳壳一样硬的指关节骨打人,都很有表现力。又如,光针线活就有一系列动词:“绱鞋”、“缉袜底”、“缲(qiao)鞋带”、“扌寨(zhai)扣子”、“绗(hang)棉花”。有些形容词也很有意思,如“捂神拌鬼”、“涩牙板齿”、“笑得转筋”、“乌皮瘦壳”等。鄱阳人骂人有雅有俗,如“祸蔸”、“陋馊”、“脓包”等;又如取笑老人时说“老颠董”,骂小孩为“憨皮头”(含有亲昵味)。记得小时候在田畈放牛时,忽见翻滚的乌云由南向北大规模地推进,小树被风吹得直不起腰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有个久晴盼雨的强壮农夫,一边往回跑,一边屏住呼吸,扯开嗓子高喊一声:“唷——嗬嗬!”这类似井冈山上那个“哟嗬嗬咳”、兴国山歌“哎呀嘞”的一声吆喝,惊天动地,是我听到过的音量最高、拖音最长,也是最为铭心刻骨的一句简单方言。

4鄱阳话中的古音与谚语 

前正后偏的名词结构,可以 说是一种“化石性”结构,如“树桑”(《诗经》)、“ 鱼鲔”(《礼记》)、“鸟乌”(《左传》)。这种形式构成的词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几乎被淘汰,但在鄱阳方言中还保留着不少,如“人客”、“机司”、“脯胸”、“花红”(一种果子)、“菱角”、“肉圆”、“单被”、“鸡公”、“猪娘”、“骚牯(头)”、“水牛字 ”。形容词中也有这种“异序现象”,如“闹热”、“齐整”。 

一些在普通话中已消亡或奄奄一息的古词语,在鄱阳话中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如“炙火”(烤火)、“氵枭 薄”(很薄)、“杵肘”(胳膊肘儿)、“火箸”(拨火棍)、“后 月争 ”(脚后跟)。形容刀、剑等物无锋芒,说“贳力 (读喻)”;形容不听话,说“拗捩(读如猎)”;形容视力不好,说“目祭(读痴)”;形容行动迅速,说“忄叜 (读哨)”。谓在雨中淋为“涿(读铎)”;谓鸭、鹅吃食为“嗽”;谓用力把线、绳、布匹、衣服等猛一拉为“扌屯 ”;子堵塞为“ (音略如卒)”;谓器物因干久而松散有缝隙为“罅(读哈)”;谓耕田为“耧(读如楼)”;谓在甑下蒸肉为“熯”;谓瘦肉为“精”,其实“精”的本字为“腈”,见于《集韵》:“腈,肉之粹者。”象“腈”字一样在古辞书上有案可稽的也有不少。如“硗硬”的“硗”(音敲)字,见于《孟子· 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二:“顾野王云:硗,坚也。”又如“饭粒”称“饭糁”,《集韵》上声感韵桑感切:“糁,《说文》:一曰粒也。”“桑感切”大致是指“糁”字读桑的声母、感的韵母,鄱阳方言读如“山”。又如在缸沿、皮布上略磨称“鐾(音批)”,鄱阳农村形容小孩衣服极赃为“鐾刀片”。此字见于《集韵》去声需韵蒲计切:“治刀使利。”又如用勺子舀去轻贴在液面上的东西曰“火敝 (读撇)”,如“火敝 饮汤 ”。此字见于《广韵》薛韵芳天切:“漂火敝 。”又如表示展开曰“ ”,见于《集韵》上声有韵他口切:“展也。”又如晾曰“日良 ”(音浪),见于《集韵》去声宕韵郎宕切:“暴也。”又如翅膀曰“翼革羽 ”,“ 革羽 ”见韵》入声麦韵古核切:“革羽 ,翅也。”又如不饱满的稻谷曰“禾厌 谷仂”,见于《集韵》叶韵:“ 禾厌 ,禾不实。” 

鄱阳城乡方言存在着较大差异,如称空心菜,鄱阳镇人叫蕹(读w ng)菜,古县渡人叫蕻(读ng)菜;“汤、糖、躺、烫”,古县渡人读起来更接近北方官话,而鄱阳镇人则读如“滩、潭、坦、炭”,把鼻音g弄丢了。说“那个”,鄱阳镇人说“喇个”,古县渡人说“委个”。据考证,“委个”的语源是“还有一个”,就象猫叫声“喵呜”是“什么家伙”的合音一样。相比鄱阳镇方言而言,一些农村村民的口语中,更多的带有农耕文明或者说稻作文化的痕迹,如禾籽、开秧门、禾田、耘禾、捡禾糁、禾戽、禾担(挑稻秆的扁担)、禾秆绳、禾秆苫,甚至连近年来才推广的打谷机也叫“搭禾机”。水稻要收割了,农村父老们高兴地称之为“割禾收米”。鄱阳过去有一首民谣:“知(读渣)了子叫,早谷黄,碓下舂米碓下量,新妇仂偷米顾爷娘。”既描写了农耕文明时期落后的脱壳方式,又刻画了旧社会的贫富不均。还有一个现象,农家离不开养鸡,但不知为何,他们对与稻田相关的所有蛙类都以“鸡”相称:石鸡、癞鸡、水鸡、游鸡、土鸡。称青蛙为水鸡,早在宋元时期就见之于书面文字。如《黑旋风》二折:“今日造化低,惹场大是非,不如关了店,只去吊水鸡。”关于鄱阳人的“粮食崇拜”,也能在方言中找到语例:“米谷”作为一个词组,普通话中已绝迹,鄱阳方言中却常用,如“一样的米谷,吃出千样的人”。而且,鄱阳人还把“米谷”看作一种“神”,这就从对粮食的珍惜,上升到对粮食的崇拜了:“毛仂——,弄头弄尾吓之,就随米谷神仂回来也!”听听都觉得很神奇。可以与粮食崇拜相提并论的,还有语言崇拜。“福”字倒贴,图个好口彩。“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又有深一层的意思,如若小孩在喜庆的春节冒冒失失地说出不吉利的话,那也没关系,因为有这句贴在大门或板壁上的话压着。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困到大天光。”鄱阳人对语言的崇拜一至如此,足以让你百思而不得其解。忌讳词颇能反应一个地域的人文文化。筷子在古汉语中称为“箸”,后来有些地方的船民因忌讳“箸”与“住”同音,改称为“快”,后来干脆称“筷子”。至今在鄱阳莲湖的船民中也有吃鱼时忌提“翻边”一词的类似说法。生意人忌讳“蚀本”,因而猪舌就改称“赚头”或“口心”、“口条”。宋元时市语常称女阴为“马”,所以鄱阳方言中称月经布为“骑马片”,称便桶为“马子桶”、“马桶”也就不能说没有来历了。此外鄱阳方言中还有“团鱼”、“寿枋”、“八仙”、“神福”、“香炉钵”、“香火种”等绕弯儿的词汇。凰岗自然村“操家土尞 ”,人们在口称时往往会将“操”字变调,也与民间忌讳心理有关。如果你不懂这些,人家就会说你“不知回(读为)避”。 

方言与民俗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如孩子连续打喷嚏,大人在一旁会依次说“千岁”、“万岁”、“滴滴狗仂打嚏”。鄱阳人习惯把孩子比作狗,因为狗比较贱。这些话都是图吉利,希望孩子长命百岁。有时大人打嚏,他本人会说“何人想我”、“何人在背后骂我”之类的话;也可能是旁边的人说:“要落雨”,这就在友好之中略带一点讥诮意味。在 鄱阳方言中,我们还可看到不少颇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词语,仅婚育方面就能举出很多例子来:启媒、过门、量身坯、拿八字、恩养钱、做满家鞋、过礼、暖房、开面、上头、伴娘、陪嫁、送嫁、牵娘、拜堂、作三朝、催生、喜蛋、睡扁头、理胎发、抓周、五男二女、儿女夫妻等。表达同一意思,有时也存在较大差异,如说早孕反应:鄱阳镇人说“害肚”、古县渡人说“作相”、凰岗人说“出德性仂”、柘港等鄱北一带人说“发孬”,让你不得不惊叹鄱阳方言的丰富多彩。

5鄱阳话的异种风情 

任何方言都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口语读音一般比书面用语读音更古老。如:鄱阳镇方言“望”“网”“蚊”分别读“慢”“莽”“门”,保留了上古时期的重唇音。鄱阳方言文白异读的特殊现象是“一字三读”,如“绿色”的“绿”字,分别读“虑”、“陆 ”和“低、幼”的合音;“白鱼”的“白”,在口语中有时读如“耙”,有时读如“迫”;“音乐”的“乐”,普通话读“月”,年轻人白读为“落”,老派人白读为“恶”。值得注意的是,这“恶”音用现代汉语拼音标注应为ng 。ng是辅音,在普通话中只作韵尾,不作声母用。但在鄱阳方言中,大部分北京话零声母的字都是ng声母,古县渡段坂一带方言“五”的平声就是读ng,属中古音。鄱阳方言中保留了大量这一声母的中古语音,如普通话B音系中的安、哀、矮、爱、暗、岸、熬、袄;e音系中的额、俄、鹅、饿;o音系中的鸥、欧、殴、藕、呕;w音系中的我、卧;y音系中的压、鸭、牙、芽、衙、雅、亚、轧、颜、眼等。黄颡鱼的“颡”是额头的意思,由于“额”、“牙”在鄱阳方言中都是ng声母,且韵母接近,因而鄱阳镇人将“黄额头”误写作“黄牙头”、“黄芽头”、“黄伢头”也就情有可原了。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