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南宋洪迈其人其事

南宋洪迈其人其事

关键词:名人 轶事 鄱阳 名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pyxhy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76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南宋有个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于一身,博经史百家之学,通医掛星算之术的大学者。他笔耕60年,著书极多,其中,《容斋随笔》是毛泽东最爱读的书,《夷坚志》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集。他的书中涉及的医药故事,录下来,可做临床用。这个人叫洪迈(1123—1202年),是鄱阳人(墓葬鄱阳县双港镇蒋家村)。 

 

门出官宦世家

洪迈出身于鄱阳县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和洪遵,都是著名学者和名臣。洪迈的祖上原居婺源,唐末迁至饶州乐平县。自他上溯第四代曾祖父叫洪士良,又迁居鄱阳县双港镇。他的祖父洪彦暹是宋神宗元丰八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兵挥戈南下,气势咄咄逼人。他的父亲洪皓反对朝廷南迁,支持李纲、宗泽等人的抗金斗争,进谏宋高宗赵构迁都建康。同年五月,洪皓被命为大金通问使,连升五级,任礼部尚书,出使金都,身陷金国15年,其中被放逐黑龙江漠河10年。漠河,4月草始生,8月即降雪,洪皓布衣素食,矢志不移,忠贞不屈,作诗千首,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全节而归,因此被誉为“宋之苏武”,广为后人传颂。洪皓一生著书有《淞漠纪闻》、《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波阳集》等50多部。他的大哥洪适,官至宰相,金石家、诗人,擅长用兵理财。当洪皓出使金国的时候,洪适只有13岁,不仅把家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带着两个弟弟——洪遵、洪迈勤苦读书,成就了“三洪文名满天下”的美誉。当骠悍的金骑南侵时,中原人民纷纷组织义军,配合官兵作战。可当时朝廷却把义军当作“土匪”,洪适及时向朝廷指出各地义军是主要的抗金力量。当金主完颜亮死后,洪适就向高宗建议,金兵虽然一时占据了很多地方,但是真心投顺金人的是少数,应该秘密告诉中原的义士,趁完颜亮刚死,分区反攻,克服的州县,都让义军自行控制,政府军加紧操练,广积粮草,和义军相呼应,等各地义军和官军云集,就可以大举反攻了。可惜这个建设未被采纳。洪适的著作也很多,有《盘州集》、《五代登科记》等。他的二哥洪遵,钱币学家和医学家,官至吏部尚书。洪遵博通文史,通晓翰苑实故,好藏金石、钱币,能诗善文,既明医方,又是游艺能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专家学者,所作《泉志》是我国现存最古、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钱币学专著,《洪氏集验方》是医籍经典,《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和《谱双》等书在文学艺术界都有着广泛影响。为官勤政为民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中进士,先后知饶州、赣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建宁(今福建建瓯)、秘书省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焕章阁学士、端明殿学士等。他为官,无论是地方还是朝廷,都务实勤政。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洪迈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大兴水利,共修公塘堰及湖泊837处。后孝宗召对,洪迈建议于淮东抗金边备要地修城池、严屯兵、立游桩、益戍卒,并应补充水军,加强守备,得到孝宗嘉许,并被委任督办此事。他到淮东,亲自参加修城池。洪迈在赣州主政的几件事,可以说明他的勤政为民。《宋史·列传》说:“乾道六年(1170年),(洪迈)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桥,士民安之。”洪迈一到赣州,即修建学堂和浮桥,推行一系列安民措施。洪迈修建的浮桥,叫东河桥。据《明嘉靖赣州府志》记载:“河皆深广,济者艰焉。”赣州每年都有洪水,东河河面阔,水流急,在这里架桥很艰难,可洪迈以过人的胆略,于乾道六年至九年任职期间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东河浮桥共用船只100条,桥总长429.5米,桥面宽3.5米,是赣州城市建设史上的壮举。经历代多次修葺,保存到今天,仍然是赣州城市的重要交通线,是赣州宋代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旅游亮点。洪迈认为做地方官要关心民事,不能等待上面的命令来了才去做。比如他认为旱涝之事,各地各有不同气候,不能按上命一概而论。他说:“为守为令,能以民事介心,必自知以时祷祈,不待上命也。”他治理赣州的最后一年,赣州和吉安连降暴雨。赣州,由于储备了很多沙包,做好了充分的防洪准备,安然无事。而吉安却洪涝成灾,更可笑的是,吉安还按朝廷的指示,设坛求雨。此事,洪迈在《容斋随笔》记道:“乾道九年(1173年)秋,赣、吉连雨暴涨。予守赣,方多备土囊,雍诸城门,以杜水入,凡二日乃退。而台符令祷雨,予格之不下,但据实报之。已而闻吉州于小厅设祈晴道场,大厅祈雨。问其故,郡守曰:‘请霁者,本郡以滛潦为灾,而请雨者,朝旨也。’其不知变如此……”洪迈还讲了一则笑话:两商人入神庙,其一陆行欲晴,许赛以猪头;其一水行欲雨,许赛羊头。他还引用了苏东坡的一首诗句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可见,洪迈为官,不尽勤政,而且因地因时制宜,实事求是办事。司马光做宰相时,在会客厅上贴了一封公开信,大意说,来访诸君,若涉及政事有忠言,请以奏牍上朝廷,然后司马光参加商议办理;若对司马光本人过失有意见,请将书面意见留下让我自己反省改正;若有关职务调动和刑事民事案件处理的意见,请写出报告(进状)以便公议,到私宅访问,请不要提及。洪迈十分欣赏司马光这种官风,所以特地抄记下司马光这封类似座右铭的公开信,张贴在州衙内会客厅里。乾道九年(1173年),司马光的曾孙司马伋经过赣州,看到曾祖父的这封公开信,对洪迈赞赏不已。《宋史》列传中还记载了洪迈在知赣州任上,整肃郡兵和移粟济邻郡两件事,说他办事求实,勤政为民,作风清正,顾全大局。使金荣辱之争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高忠建到杭州议和。经过朝廷大臣一番激烈争执,力主抗战的左相陈康伯(弋阳人)驳斥了金国要宋廷行臣子之礼的谬论。随后,朝廷欲遣使赴金送国书,洪迈慨然请行。洪迈到了金国,金世宗见到南宋国书不称臣,且用辞不逊,先令洪迈更改,洪迈不从;后又命他朝见时行臣礼,洪迈也坚执不从。结果,洪迈被金人反锁在使馆中,“不给水浆”三日。有政敌说洪迈使金辱国,写了一首《南乡子·绍兴太学生》的词讽刺他:“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此词描写洪迈出使后屈服于金人的关押,并拿苏武做对比;而洪迈的父亲洪皓,同样被关押,也无谋。说洪迈万里归来,不为自己的丑行感到“堪羞”自愧,反而在南宋吏民面前摇头晃脑,趾高气扬,夸说自己在金国如何能言善辩。作者骂他“村牛”,即蠢货的意思。当时就有人指出《南乡子》所道不真实。洪迈的父亲被誉为“宋之苏武”,广为人传颂。作为儿子,洪迈应该不会做出辱国的事情来。《宋史》记载:“初,迈慨然请行。于是假翰林学士,充贺登位使,欲令金称兄弟敌国而归河南地。夏四月戍子,迈辞行,书用敌国礼,高宗亲赐迈等曰:‘祖宗陵寝,隔阔三十年,不得以时洒扫祭祀,心实痛之。若彼能河南地见归,必欲居尊如故,正复屈已,亦何所惜。’迈奏言:‘山东之兵未解,则两国之好不成。’至燕,金阁门见国书,呼曰:‘不如式。’抑令使人于表中改称陪臣二字,朝见之仪必欲用旧礼。迈初执不可,既而金锁使馆,自旦及暮水浆不通,三日乃得见。金人语极不逊,大都督怀忠议欲质留,左丞相张浩持不可,乃遣还。七月,迈回朝,则孝宗已即位矣,殿中侍御史张震以迈金辱命,论罢之。明年,起知泉州。”有很多文献记载都说,洪迈当时出使金都,全可以按照高宗的手诏行事,屈膝称臣以讨得金人欢心。然而,他就是没有屈服,表现出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再说,洪迈年仅7岁时,随大哥从鄱阳到杭州的路途中,在开化的一处岩壁看到一首诗:“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读后,他大为感慨,对兄长说,此为好诗,他日效之。可见他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何敢使金辱国?父亲洪皓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当朝皇帝都称赞他“虽苏武,不能过也”。可回国后,洪皓却被秦桧以辱国罪名迫害致死。洪迈回朝后,殿中御史张震弹劾他“使金辱命”,论罢之。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人恶意攻之,不足为怪。“明年,起知泉州。”这说明,第二年,朝廷又为洪迈评了反,重新起用。勤勉读书著书《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其中,集40多年形成了一部《容斋随笔》(以书斋名)74卷。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这是读书笔记这一体例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可见,洪迈一生读书破万卷。洪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四库全书》所收的就有《野处类稿》2卷、《史记法语》8卷、《经子法语》24卷、《南朝史精语》10卷、《夷坚志》420卷、《万首唐人绝句》90卷、《容斋随笔》16卷、《续笔》16卷、《三笔》16卷、《四笔》16卷、《五笔》16卷等,共1219卷。《容斋随笔》和《夷坚志》两部巨著是洪迈的代表作,足以说明他读书著书勤勉。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洪迈幼而强论,博极群书……迈在朝政敢于谠言,又广见洽闻,多所著述,考订辨证,并越常流。”  《容斋随笔》,是洪迈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读书札记集,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涉及极为广泛,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历朝历代的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后人评之:“随记纪录”,“无复诠次”,“辩证考据,每多创见,内容广泛,涉及到群经诸子,诗词文翰,医卜星历,以及宋代的朝章官制,无不备录,或加以辩证,或予以评论,莫不犁然有当,令人为之首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之为南宋笔记散文之冠——“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毛泽东晚年尤爱此书,常将此书放于枕边,随看随批。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在逝世前还读了7分钟。可见,一代伟人对洪迈的推崇。《夷坚志》,是一部笔记体志怪集,420卷。洪迈广览博闻,杂采古今奇闻琐事,撰作此书。他自己在《夷坚志·支甲序》中说,此书之成,“盖始末凡五十二年”。洪迈活到八十岁,可见他大半辈子精力都花在这部巨著中。他取材繁杂,凡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著、风俗习尚等,无不收录,大多神奇诡异,虚诞荒幻。其中,有不少轶闻、掌故、民俗、医药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它是洪迈所经历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小说发展史上看,它又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艺人中,“《夷坚志》无有不览”。明清小说,有很多取材于其中,仅凌濛初的“二拍”、“正话”、“入话”中出于《夷坚志》的,就有30多篇。《夷坚志》之繁浩,为后人叹为观止。笔下的中医药文化洪迈笔下有关医药卫生的经典摘论、史实记载、医家轶事,涉及到医学史、本草学、炮制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检索宋代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的珍本。他笔下的医家医药故事,既有上层名医的风采,也有草泽铃医的绝技,其所治疾病的医案,包括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等专科,可补医学史的缺略。宋朝廷很重视医药学对生产力和社会民生的保障作用,翰林院集聚了大批的医学人才。设立了“校正医书局”、“官药局”等专门机构,修订、出版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方药书。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前后始终留意医药学,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民间医生、僧人和道士中擢用医术精良者为医官,充实到翰林医官院。这都在《容斋随笔》中作了记录。《容斋随笔·三笔》中记载:宋神宗时,医官的人数只有4名,至徽宗宣和年间,翰林医官达170人。当时的医官名分为大夫、郎中、和安大夫、平和大夫等。后世北方人多称医家为“大夫”,南方人习惯呼为“郎中”,其源出于此。《夷坚志》记录了当时诸多医家的针灸学的临床经验,如名医庞安时运用热熨和针刺,使难产的妇人母子平安,是古代中医急救的典型验案;大文学家苏轼患左手肿,庞安时一针即愈。医家杨道珍“尤工针灸”,市民余百三患鼻衄病情沉笃,更十数医治疗不效,杨道珍为其针刺两肩井间,针甫进而血即止。医家刘经络用火针治疗肺痈,针左右臂,病人遂咳吐脓血而瘥。在洪迈的文集中,还可读到名医高尚的医德和庸医贪财好利的丑恶行径。扬州名医扬介曾断言一患背痈的病人不治必死,后经茅山道士治愈。杨介亲往茅山焚香设拜,自咎自己学之未至,可见一位医林大医的虚怀若谷。而时医徐楼台治疗一痈疽患者,用纸捻点药插入疽孔中后,便开口讨价还价索要银两。因争执拖延,使病人脓血泉涌而毙命,其德行为医林所不齿。《容斋随笔》中诸多的关于中医本草学说的章节,还保留了宋代以前本草文化的资料,如《雷公炮炙论》一文中,洪迈节录了十八种单味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的歌赋,并为之诠释注解。《夷坚志》中则载录了许多单验方,如用冰片治疗伤寒舌不缩,桑叶焙干治盗汗,香附姜汁制后用于治乳痈等,都简便廉效。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