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鄱阳历史上的传统手工业

鄱阳历史上的传统手工业

关键词:手艺 工艺 十字街 十八坊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pyxhy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95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手艺是一门技术,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现在有些产品,是在传统手工的基础上经过更新演变而来。追本溯源,有些尖端的技术,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历史上有些好产品,它的精密工艺,只能同过文字、图片或模拟方式方能略知一、二。

手工业,他们都分门别类,各种作业环境都有不同,如露天的、固定的、高空作业的、水下作业等。还有上门、作坊式、店铺式。有来料加工的、有走街串巷的、有闹市设点的、有前店后坊的、有批量生产等,他们的经营方式都各有不同,有的以销定产、有的官方直接掌控等。其在产品多半以自产自销为主,有批量发放、有转手代买、有官方分配的、有御制的。实是五花八门,无处不在。人说三十六行、七十二业,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只要有需求,都会有人去做,甚至还有些工艺还非得手工不可。

鄱阳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史,饶州古城,西起月波门(高门),东至永平们(东门),东西有条西直街(今解放街西),直街两边分布有老街、新街,从硕浦坊(十八坊)往北中段称西门十字街,鄱江门(南门)往北称南门十字街。后来扩街市时,从永平们至朝天门(北门)辟为横街(五一路)。鄱江南岸螺丝洲还有一条古老的街,名曰刘家湾街。老街、西直街、刘家湾街它的历史较早,而新街、西门十字街、南门十字街、横街稍许要晚一些。街市的店铺、作坊是街市的支撑,否则就不成街市。自古道:无业不成市、无市不成商、无商不成城。传统的手工业,其产品、销售、货物流动与街市的布局,它是要占主导地位的。

同治志所载: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县治由古县渡迁往鄱阳镇(注:真正迁移时间应该有待考证)。县治始迁时,始建木家山,后来移至桃源山(文庙),明朝后才移至县公安局。之前,木家山下还是荒芜之地,县治移走后,将高门坡子(鄱中)改为守备营与武备库。这时的木家山下已成了兵丁列阵、集结的演武场,有时,军需物资进出可作为临时转堆处。后来时过境迁,木家山下的场地就荒废了。后来,由高姓将此地买下建起了高家祠堂,门前空地在明之前,一直是饶城市民欢乐、结社之场地,后来都叫彩灯场。以前饶城百姓每年上元节(元宵节),在州府官衙的伴随下(与民同乐)都要到高家祠堂门口聚灯、发灯,如有不到者,视为大不敬或是说来年不吉利。明之后,聚灯场才转向茅园关帝庙。此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饶城的手工业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都很艰难,他们都是苦中求利,劳动强度大、利润薄、收入低。古人云:一个人养三口,衔得饭就要走。起早摸黑连吃饭都要算时间,甚至连养家糊口都较困难,有的还要受到职业病的折磨。真是椿萱并仙、桑椹凄凉。尽管如此,在灾难深重的封建社会里,再苦、再难、再累,还是会有人去做。学一番手艺是谋生的根本,长大后要想成家立业就必须有一技之长,否则就会成为无业游民,耻人以下。

在历史上,我国曾有过四大名镇之说:“像河南的朱仙镇、广东的佛山镇、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吴城镇”。到了宋元时期以后,江南的手工业与生产力相对的提高,这时的江西也先后出现了四大名镇,即:景德镇、鹰潭镇、樟树镇、河口镇。恰好在江西四大名镇里,景德镇、鹰潭镇(古为安仁县境内)隶属饶州所辖。鄱阳地处赣东北西与南昌、吴城仅一水之隔,北与九江、长江相互衔接,东引信、乐、昌三江之水,仰仗鄱阳湖的地理优势,这时的饶城不仅仅是江西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并且已成为南方的经济重镇。宋元时期跑长江的船工经常流传的一句谚语:装不尽得吴城、卸不尽的汉口、买不起的饶州。意思是说它们两地的吞吐量大,饶州的瓷器贵。自古来,饶城凭着发达的水运条件,早就成了江南手工业发展的历史重镇。她毗邻长江运输大动脉,对促进鄱阳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先天之优势,此时的饶城内外号子声声,鄱江两岸喧嚣不止,好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之景象。

饶城的手工业在历史上曾有过很长一段的辉煌时期。河南岸上从杨家嘴,下至刘家湾沿河一带都是造船基地与造船坞遗址,中部的沈家社腌缆滘群遗址,南天寺、高家墩(汉阳公所)、熬硝火药场遗址,大王庙、宗神庙的古陶露天大仓库,清湾港的草料场泊船岸,古时漕运的东、西大隆(垄)坊,郭西庙对河的德兴仓(金属大仓库),梁天监三年(525年)肖恢为其母所建的梳妆亭,以及始治古县渡的武阳桥,城外牛岗嘴对角的义仓村围屋土仓构筑群遗址地,唐之前双港陶瓷长山岛遗址,莲湖瓦屑坝制陶遗址,唐时所建的妙果寺塔,唐宋时期铸钱的东西二监遗址,宋代的永福寺塔等,上述它们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应该说是传统手工业工艺链的历史见证、它的作业场地、建筑物无不体现出我县古代的手工业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它的遗址,特别是莲湖瓦屑坝遗址,从双港王家嘴到莲湖瓦屑坝绵延长达二十多华里陶屑碎片,使我们无不为之震惊。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工艺之精、制陶之集中。遗址的发现,在我国古代制陶史上实属是罕见。与其在同一时期内,我国其他地方出土的古陶器,相比之下,都远胜于他们手工业制陶技术,它是我县传统手工业唯一遗存下来、保持完好最为伟大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我县手工业的骄傲。

饶城早年它就流传着:“七行八业十八坊”的俗语,指的是鄱阳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分布的店铺和手工业作坊。历史上有各个时期的行当叫法。河南岸最早制米的叫砻坊,用于扎竹木排、农渔、照明火把叫打缆把。制火药配硝的叫熬硝场。有打油褶、窑蓬、雨篷的叫蓬舖。有打船、修船的叫船厂(如刘家厂、伍家厂、胡家厂等)。有削竹钉子(古代造船、建筑、圆木、寿坊、木制品等全部要专用竹钉)叫钉子舖。后来改用铁锻打的叫铁钉舖。有用生铁倒锚、铁链的叫生铁淋。

鄱江北岸靠饶城内外:织夏布、生布、绮麻线的叫织绩坊。后来有了棉花叫棉纺舖,制棉线、上线色、织萝卜手巾的叫打线。有做蓑衣斗笠的蓑衣坊。扎纸扎、做宫灯、风筝的叫纸鸢坊。熬生油、桐油、樟梓油、秀油、皮油的叫油坊。裱字画、对联、画容子、剪彩笺的叫裱画店。中药加工炮制、熬膏丹丸散的国老坊(甘草异名为国老)又名中药铺。打火郁竹篙(凉衣篙、农渔用篙、风蓬篙、撑船篙)叫竹篙店。打金银首饰的叫银匠店。碾米、粟、麦、豆的叫磨坊店又名碾坊。做粉皮、白糖糕、雪栆胚、米粉叫漕坊又名米粉店。烧铫子、做药罐子、泥炉的叫小窑烧又名炉子店。打蒲墩、搓禾杆绳子、打草鞋的叫草鞋店。烘茶、凉晒茶、制茶的叫茶条坊又名茶叶店。穿棚子、打麻绳的叫棕绳店。打油漆、装金的叫漆匠店。髹漆、制牌匾的叫脱胎行。倒顶罐、铁锅的叫锅舖。做灯台、蜡台、照台、铜烘炉、铜镜的叫照子店。修容盘发、挖耳、修脚的叫剃头店。缝补、卖旧衣、改装的叫拆衣店。做衣裳、包头、围裙的叫裁缝店。炒花生、瓜子、蚕豆的叫炒货店。刺绣、绣花叫绣坊。油纸扇、纸伞的叫纸伞店。制革、硝皮的叫皮行。榨菜子、做麻油的叫油榨。做欢喜团、火炙糕、婴儿糊粉的叫欢粑坊。晒酱、做酱油、腌咸菜、做酥豆干的叫酱坊店。做寿衣孝服、彩幌、金银财锭、冥币、包袱的叫寿喜坊。制香浇蜡烛的叫香仪坊。做烟花、烟火、孔明灯的叫烟火店。做镇纸、印泥、毛笔的叫毛笔店。打禾斛、风车、水车、装犁耙的叫农器家什店。打土车、手推车、花轿的叫轿行。夯土墙、建筑、凿碾、雕石头画、开磨子的叫石匠店。做制米砻的叫打砻。做大小篾、花篾的叫篾匠店。做行头、戏剧道具、纶巾、钗裙、神龛、桌围的叫纶巾店。制提灯、吊灯、天灯、河灯、背灯笼的叫灯笼店。开花片、吊活鲜、腌咸鱼的叫鱼行。做春箱、挑盒、礼盒、考箱、梳妆台、首饰盒的叫礼遇坊。打火钳、菜刀、铲刀、斧头的叫铁匠舖。箍桶、做圆木家私的叫桶匠店。养蚕缫丝、漂染的叫丝缫店。做戥子、订秤的叫秤舖。车木柄、车轱辘的叫车轱辘。做冰糖、桔饼、柿饼的叫蜜饯坊、做糕点、果杂的叫糕点坊、上色漂洗印花的叫染坊。削卡子、做渔钩、绮网、油网、割芦筒的叫渔具业。做糖饼子、包子糖、桂花糖、冻米糖叫糖坊。做梳头、篦子、鞋拔子、楦斗的叫束纶坊。做红烟、黄烟、烤烟的叫刨烟店。做皮条、檬鼓的叫鼓木坊。上述店铺、手工作坊均分布在饶城内外。

元明时期,由于手工业发展的深化,街市出现了很多的走街串巷的小手工业者,磨铜镜、磨剪子铲菜刀、补蓑衣斗笠、补钉鞋、油靴。生铁补锅,打锅楔子、铁砂补缸、打碗楔子、包烟筒、弹棉花、挑剃头担子、绮针补渔网、修圆木、开磨子、修篾器家伙、补雨篷、劈柴、换炉子底、修轿栏子、修罗窝、蒙筛子、修船、做绒花、卖鞋样子、打锡暖壶、修铜炉、铜面盆,搭灶、捡漏、剁莲子、剁菱角、剥野艾笋、剥鸡头米、摘菱打荷叶、搭棚舍、扎彩楼、打棉线、织家积布、打小炉。

清末民国时期,有临街设店的小手工业者,画瓷板、度水银、修汽灯、修电筒拉链、补鞋子、打白铁、修车补胶鞋、修锁、修自来水笔、染衣裳、洗礼帽、洗盐袋、洗糖袋、做炭篓子、做油端子、酒端子、煤油端子、修桅灯、马灯、车灯、海灯、车蚌壳扣子、劈筅帚、削筷子、做竹筷子筒、尿桶夹、打烟褶、做攀栏、鱼篓子、做花笼、装鞋刷、扎扫帚、做漆匠、编路扒、绱鞋、编镰栈、阉鸡、阉牛、阉猪。

以上都是手工业与小手工业劳动者在从事劳动中的各种生产形式与经销方式,有些还有店名与招牌。历史上饶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都与手工业之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直关系。

隋唐时期,鄱阳湖南扩仍未静止,加上安史之乱,直接削弱了大唐经济,当时大唐经济重心转向江南,而饶州的手工业由原始期走向初级成熟期。双港的王家嘴、长山岛和莲湖瓦屑坝手工制陶与陶瓷业应该说在我县手工业制陶史上是个了不起的阶段。

老城区街道逼仄,街市店铺、作坊密集,郡守梁文谦在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与巡官刘宗宏率市民自永平关(东门口)向东延至姚公渡有六里多长的芦洲沼泽之地培土为市,以缓解老城区的手工作坊与商贾店铺簇拥密集之状况,并与西直街相连接,拓宽城镇之发展,可形成十里长街商铺鳞次栉比壮观之街市。同时给外来商贾入驻饶城提供商务之便。解决南边乡民进城聚集在鄱江门的城市交通。

唐朝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攻打高丽(朝鲜)令太监阎立德等人抵洪州、饶州、江州三地营造战船400艘以载军粮,可见鄱阳手工业造船已经有着较高的水平。

睿宗李旦在石景元初年(710年)三品官祝钦明贬为饶州刺史,进入饶州后当目睹鄱阳已是南方重镇,为加速地方手工业在产品内外的经济物流,决定凿凌南岸的祝君岭,以缩短往来水运里程,该岭通航后,市民深知因岭而利,为纪念他,将新开的溪坽称之为祝君坽。    

唐朝时期,饶州、乐平、银山(德兴)手工冶矿技术就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历史上记载铸银十万两就出自该矿的邓公场,冶矿的发达给饶州铸钱设立饶州永平监赢得了有利条件。铸钱均系官办,金属仓库就设在鄱江南岸沈家社关帝庙西侧,铸钱监遗址在郭西庙内与对河的德兴仓相对峙。该仓是个露天仓库,规模很大,仓库内存放有铅银铜铁锡。相传那时长年有兵丁差守。

乾元初年(758年)鄱阳永监铸钱就是从这时开始每年铸钱7000贯。后来李唐王朝因时局不稳定,造成财政困难,故又在姜家坝铁砂墩设立西监,据传所铸的钱有部分是砂币钱,以次充数,后来市民称之东西二监,实际公开认可的是永平监。

唐元和末年(819年)马植任鄱阳刺史,他深知市民遭受街市手工作坊泄污之苦,带领市民梳理士湖与澹津湖,挖建池塘,同时将过于集中排污量大的手工作坊店铺迁到饶城外各处。相传豆腐坊移到东湖堤,米线坊(做米粉)移到白泥嘴,油榨移到豹子山东侧后称老油坊,饴糖坊移到激扬桥流水沟南头,糟坊(吊酒)移到永平关城外,硝皮坊移到后山队茅园东马家池西边,肉屠移到徐家巷口,油灰坊移到石灰巷(河街口)。碾坊移到支家嘴背后碾下。净油坊(熬制精炼各种植物油)移到钟家巷里。鱼行移到鲜鱼巷。炒货场移到东流桥水。作坊搬散后减轻了污水满街泄溢。后人为了不忘刺史马植,将新挖的池塘取名为马公塘。传说东湖堤的磨子桥正是在各豆干店迁出时更换下来的旧磨盘,作为堤沟垫脚之需后来称之为磨子桥。

唐朝开元三年(715年)临湘(长沙)铜官窑低温烧制的釉下多彩的发明给手工制陶瓷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陶器制品由毛胎陶转向色胎陶,使其就有了美观感。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饶州、浮梁发明了用氧化钴(CoO)和氧化高钴(Co2O3)用于陶器泥胚着色(又名穿瓷衣)通过控温烧制使之雅色变成了青白色,那时称为青白瓷,并有饶玉之美誉。青白瓷始于五代(900—960年)成熟于宋初中期。(960—1130年)大宋建隆元年(960年)浮梁制陶艺人在青白瓷配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与改良,这时的卵白釉又面世了,此时的陶瓷就更为美观了。

宋治平二年(1065年)鄱阳籍状元彭汝励在诗中对青白瓷和卵白釉有过“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真实写照。那时饶州的瓷器就已名扬天下,用氧化钴配制瓷釉系列去点缀陶瓷,加之后来至元十五年(1278年)又吸取了北方定窑等地的先进工艺,加上自身的创新,又烧出了含铅氧化物很高的一种瓷,这时,枢府釉瓷、青花、釉里红、蓝釉、蓝底白花、孔雀蓝、釉下彩相继问世,使陶瓷更加光彩夺目、靓丽诱人、驰名中外,他们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使我们感到为之骄傲与敬仰。

宋朝铸钱始于唐。直到南宋淳熙末年(1194年)止已经有着三百多年手工冶炼铸钱史,他们高超冶炼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历史上曾承诏过御用的《雁翎刀》的铸造,并得到孝宗赵昚(Shen音胜)皇帝的赞誉。由于饶州有数百年的冶炼技术优势,大大拉动了街市手工五金制造业的创新,有利于鄱阳手工业的发展。之前的铜香炉、铜烘炉、灯台、蜡台、风宝铜、铜照子(铜镜)、金环银镯、妇幼金银器皿、锡暖壶、金属镶嵌,此等技术制作工艺,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中面世的。

手工业迅猛的发展促成了街市的繁荣。与此同时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飞跃。鄱江大浮桥是宋时知州史定之所建,大桥遗址在月波门(高门)外,快活岭渡口,当时用船36只,便于往来行人车马行走称为官之驿道。桥的沿用近400多年之久。直到朱陈(朱元璋、陈友谅)大战才毁于兵燹,后来也就没有恢复。桥的建立主要是方便余干、莲湖瓦屑垻以及外来商旅之人和往来乡县谋生者,同时也推动力饶州手工业之发展。此后又在官办民助的方略推动下,先后又在饶城内外建桥数座,如西门外的王公桥(是宋时王十朋所建),西北角的泽门桥(杨梅桥),朝天门的邓公桥,岳庙前的尚书桥。后来又在东西直街由官府与商贾,寺庙主持三方协同努力下,先后修起了德化桥、德高桥、德新桥,取名为三德桥。德高桥位于太和春药店处,由于该桥桥沟被市民建房不断扩张,使东湖泄水沟狭窄,后来堵塞形成了垃圾场,最后变为废桥。光绪八年(1883年)徽商戴氏等将此地买下建起了太和春药店,从此德高桥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被遗忘了。

徽商始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它的兴起推动了鄱阳手工业的大力发展,在制陶冶炼两项手工业支柱产业的支撑下更加促进了店铺,商贸的发展。会馆的前身是公所,有很多的外来做买卖或谋生者都纷至沓来,入居饶城,公所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其中有巴河公所、信阳公所、徽歙公所、荆襄公所、湘乡公所、湘潭公所、湘阴公所、临川公所、豫章公所、瑞阳公所。公所的设立主要是维护其自身的自治事务所设。当时均分布在饶城鄱江两岸。

宋元连年的战争已基本结束,老百姓企盼已久的安定正是大明王朝建立时所实施的治国方略,天下大乱务必要天下大治,此时的饶城已日渐繁荣,手工业与各家商贾也就更加活跃起来了,原来的公所已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只能同籍合并、帮会互融,以新的会馆去取代过去的公所,将进一步更好地去维护行帮的自身自治利益,此后饶城相继设了十个会馆,即: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青阳会馆、婺源会馆以及省内的瑞州会馆、南昌会馆、抚州会馆、都昌会馆。会馆的使命,较原来的公所维护其自身区域入驻鄱阳后的自治就更具体化。作为商务咨议、乡情联谊、同乡帮扶、街市互融、习俗祭祀、稳定行帮、协调行业的驻鄱常设机构那就非会馆莫属了。

明永乐年间,令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它推动了手工业产品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经贸往来,此外还有远洋的船舶其中就有“饶州宝号”,此时鄱阳的手工业造船已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此时除了茶叶外,还有陶瓷、漆器制品以及其他的手工业制品早已闻名遐迩、驰名中外。

清军入关后由于连年的战争,民族的歧视,税赋负荷过重加之清政府的无能,使百姓得不到安宁,这时鄱阳的手工业发展缓慢,纵有店铺、作坊在运转,那只能是在维持,有的连温饱顾不了。鄱阳自大清甲申年(1644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在这前后300多年里,除了康乾时期外,清政府的腐败,鸦片的肆弱,军阀的混战,八年的抗战,十年的内战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贫困潦倒,鄱阳的城镇手工业,不但不能很好地发展,相反有些店铺、作坊相继倒闭,真是满目疮痍,日暮西山了。

民国四年,已故的张席珍先生曾精心制作的一对刻漆描金退光帽筒已送参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得了国际工艺品四等奖。这是我县三百多年来唯一一件手工业作品的亮点,此外就再也没有新的起色。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江西南昌与周边县市相继沦陷,这时有大批难民涌向鄱阳,本来就不景气的鄱阳手工业就更加雪上加霜,手工业作坊遭受到猛烈的大冲击,落难人有的卖糖荠子,有的背布衬壳子,有的灯芯换鸡毛、有的捡破烂、有的换荒货、有的做臭豆干、有的做发糕、有的卖臛粉、有的卖豆角子、有的挑担卖酒糟汤圆、有的做米耙、有的炸油条、二来子、麻花子、鸡蛋馓子、有的沿街乞讨,有的流浪街头,市场萧条,失业者剧增,尽管如此,手艺人在困境中还是视他们为亲人,有的将他们融入到手工业队伍中来。手工业者自始是以仁义相见,是仁、是义、是情、是礼一直在延续着。

1949年5月份鄱阳解放,手艺人才真正获得了新生。1954年政府组织他们参加互助组、合作社,隶属鄱阳县手工业管理科。1956年撤科改局,更名为鄱阳县手工业管理局后与手工业供销社合并,更名为手工业合作联社。1957年国家号召进入合作化高潮,将原有的互助组全部转为合作社,实行入社投股分红,个人经济收入是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城镇手工业地处鄱阳镇,为了便于管理,当时政府实行业归口,将它们先后划归到省直属,县直属、粮油系统、商业系统、鄱阳镇所辖。此外企业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即:国营、大集体、小集体三者体制之区分。除了国营大集体之外,其余都是小集体都隶属鄱阳镇。因此在鄱阳镇设立手工业办事处,而农村由各地方政府代管。1979年手工业联社更名为第二轻工业局,农村手工业规划为社队企业局,城镇手工业规划为二轻工业局。1979年之前鄱阳县手工业管理局就已创办了,雨伞、五金、脱胎漆器、修船、农机具修配六个直属合作工厂。

二轻工业:二轻工业局成立后,下辖有大集体体制企业10家,即雨具(后改标准件厂)、二轻机械厂、五金厂(后改分白铁厂、浇钢厂)、古县渡船厂、制革厂(后划出皮鞋厂)、脱胎漆器(后划出漆木家具厂)、圆木社(后划为化工四厂)、制线社(后改为棉针织厂)、钟表车轮社(后改为交电修配厂)、供销经理部(后改为二轻供销公司)从业人数有1401人。

小集体体制企业有18家,即泥炉社(后与海绵厂合并)、篾器社(后增加陶瓷行业)、化工二厂(前身是雨篷社)、化工一厂(前身是篾缆社)、铁供社、藤器厂(后与制香组合并)、牙刷、木梳、烟丝社(合并为纸箱厂)、刊刻社(后改为雕刻印刷厂)、毛笔社(后与车轮组合并)、寿坊社(后改为工艺美术厂)、花炮厂、草帽厂、制鞋厂(后与漆木家具厂合并)、棕麻制品厂的从业总人员有1702人

镇办公业:1979年,县手工业管理局更名为二轻工业局时,鄱阳镇政府将原有部分做手艺的六家企业截留下来充实为镇办工业。它们分别是镇船厂(原名是草船社)、渔具厂(原名是渔钩社)、酿造厂(原来是豆干社、糖坊组、酱坊园合并行业)、印刷厂、鞭炮厂(原喜炮社)、纽扣厂(后改计量仪器厂)等、从业人数为350人之多。

还有家庭式削卡子、做渔钩等从业人数约为500人之多。

粮油系统:鄱阳刚解放时设市隶鄱阳专区,市政府为了与新生的政权得以巩固,实施了军、政、财、粮之策,1949年6月份接管鄱江机米厂改为胜利机米厂,原有的手工业制米工人有53人。这是鄱阳制米厂的前身。同年8月组建电力榨油厂,原有手工业工人11人(它是后来榨油厂的前身)。

县航运公司1950年7月县政府将组织造船、驾船失业工人建立船业运输队,当时除了船业运输工人外,其中修船从业者已有90-150人。1954年10月先后组建了两个专业运输社(海峰社、曙光社),后来合并更名为曙光社、1956年合作化高潮之后直到1957年被改为水上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再次被改为鄱阳县航运公司,其中有造船技术的要占船民40%,合计从业者有400多人,这些手工业者就是后来各运输大队的自修组,所更名的水上一船厂、水上二船厂、钢质船厂。

省船厂:1952年河南岸成立了船业修造组,同年7月鄱阳港也组建了水上船厂,1954年10月修造组与水上船厂合并,更名为鄱阳船舶修造厂,隶属上饶航运分局鄱阳港。1955年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省交通厅的决定,将鄱阳船舶修造厂改为江西省鄱阳第三船舶修造厂,当时手工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人(1958年前统计数)。

县商业局:1950年6月组建鄱阳酒厂,原有手工业工人38人。1951年鄱阳镇地区行业工会相继成立,这时将理发工人组织起来成立工人理发室与工人浴室,下为两个分店,从业人数有40多人。在鄱阳城镇地区组建了4个理发室,从业人数达50人。同年11月将原糖果社、糕点社、果杂合作工厂等合并更名为县食品加工厂,分6个作业店坊(这就是县食品厂的前身),手工业从业人员有135人。

县直属: 1955年鄱阳县手工业股组建县纽扣厂,从业人员有28人(这就是县塑料厂的前身)。1956年县政府将原木业社改为木器家具厂(县木器厂的前身),手工业从业人员只有54人。

1956年县政府将原建筑工程队改为建筑公司,从业人员有63人。同年将印刷行业组建起来成立鄱阳县印刷厂,后于6月1日鄱阳报创刊又与鄱阳报社合并纳入鄱阳报社,从业人员仍属鄱阳县印刷厂,从业人员只有27人。

1957年10月政府将原铁业社改为农具厂,后来与鄱阳镇机械厂合并改为县农机厂(后更名为鄱阳县连杆厂),从业人员达98人(1958年前统计数)。

以上这些手工业劳动者先后有的进入省级单位,有的被列入县直属,有的被列入商业系统与粮食系统,有的列入二轻工业局,有的属鄱阳镇镇办工业。据不完全统计,省、县直属分别有13家企业(不包括二轻工业局及家庭式削卡子、做渔钩等从业人数),从业人数合计有1197人。

上述二轻系统企业有28家,从业人数有3103人。鄱阳镇企业有6家,从业人数有350人,地方国营与县直属企业有13家,从业人数有1197人(此人数只是1958年统计数)。总计鄱阳镇地区从事手工艺的企业总数约计57家,手工业从业人数总计约为五千多人(不包括农村集市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二轻、鄱阳镇、省县直属所辖各企业单位,同其他地区、行业一样,实行过多种形式的探索和经济责任承包制,以及公有私营模式的探讨与摸索。由于手工、技术、产品落后、设备老化,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与需要,资金贫乏又得不到外来资金的补充,致使企业本身难以自拔,迫使企业先后关闭停产。企业职工从此告别了多年来的传统手工业。2004年,政府实行机构改革,鄱阳地区省市、县、镇各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政府对倒闭停产的各企业职工实行社会保障全覆盖,对于特困的老年工人采取生活补助,到龄的已从事手工业多年的劳动者均已安度晚年。

                                                                                           二轻局退休工人沈义汉

 

                                                                                                                                               二零一五年五月四号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