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移民圣地——鄱阳瓦屑坝

移民圣地——鄱阳瓦屑坝

关键词:瓦屑坝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新华百事通
  • 电 话:0793-6270895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jxpybj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30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立秋,我们来到鄱阳湖畔的瓦屑坝。
      瓦屑坝在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这里曾是古代鄱阳湖地区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场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京都皇宫。与瓦屑坝近在咫尺的莲华山西寺,曾经是沿湖十几个县市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门圣地,两朝皇帝巡幸过的朱家“环楼”折射出瓦屑坝历史文化的辉光。
      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码头,也是豪门望族的居住之地。当时的扁子港上曾经帆樯林立,筷子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至今“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可见其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大片土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宽乡”。江西则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为了恢复经济,明清两代从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成为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数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移民律法,背井离乡,一批又一批来瓦屑坝集中,又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驶入滔滔长江,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未知的地方。后世史家称之为“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与“大槐树”并列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首。
      瓦屑坝堆积的陶片,古渡的风帆,永远地留在移民的记忆里,作为一种传说代代在异乡的子孙中留传。
      最早研究当地明初移民的史料是《瓦屑坝考》,目前已无法找到其内容。《新洲县志》中收录了《瓦屑坝续考》,作者史珥,字师戬,号汇东,鄱阳镇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四库全书》收有其所著《鄱郡史事考》、《胡忠烈公遗事》。
近年来,鄱阳当地热心文史研究的作家汪填金、陈先贤对叩开瓦屑坝之门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开创性工作,引起全国诸多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在我国古代移民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曹树基、葛剑雄两位教授在关于瓦屑坝移民的研究中动情地写道: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或顺长江而下……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他们历经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
“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是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这些地名演化成移民后裔关于故乡的全部概念。”
      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陆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屑坝就是他们的根。
      近年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寻找先辈的足迹,寻找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据可靠文献,移民子孙繁衍至今已近两亿人,移民后裔中举人、进士、宰相、将军、民族英雄、文学家、科学家、银行家、企业家……如群星璀璨。他们没有忘记祖宗曾经付出的代价,在众多的史料、名人笔记、谱牒中都记载了祖宗来自江西瓦屑坝。且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瓦屑坝是他们灵魂的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移民后裔同时“回归”的还有许多很久不见或从来未见过的候鸟,如世界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成了格外引人注目的湖中“天使”。作为世界闻名的湿地公园和候鸟保护区的一部分,荡荡饶河派生出来的瓦屑坝溪湾港汊,不仅是移民心中最温暖的角落,也是百鸟来仪的极乐天堂。
      恢复具有古陶和移民圣地双重文化价值的瓦屑坝遗址,再现人类生存独特的迁徙图景,不仅是对移民“血浓于水”的历史与故乡情结的报偿,也是鄱阳“湖城”建设的新亮点。(陈世旭)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