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鄱阳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鄱阳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关键词:鄱阳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新华百事通
  • 电 话:0793-6270895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blueskyamy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76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近日从市文化局传来喜讯,由鄱阳县选送的鄱阳县赣剧饶河调、鄱阳渔歌、鄱阳草本灌心糖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已由市文化局选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同时,脱胎漆制作漆艺、鄱阳湖渔业生产习俗、鄱阳渔鼓已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次申报对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无疑又是一次良好的机遇。

相关链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履行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这对于带动省、市、县各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建立,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与瓷器、景泰蓝合称“中华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在鄱阳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内壁光滑见长,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20世纪60-80年代,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本,产量跃居全国第二。鄱阳髹漆工艺传承久远,到明清时日渐显著。1914年,县城张洪顺漆器店张席珍,仿景德镇瓷器帽筒,制作出黑褪光脱肥脱漆器帽筒一对,被湖北客商买走。次年,这对帽筒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获四等褒奖。由此,鄱阳髹漆工艺更上一层楼,不但制作出不少器具出口创汇,而且先后两次承制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鄱阳脱胎漆厂制作的三羊开泰赤宝砂扁肚瓶,曾被美国客商成批购买。20世纪70年代后期,鄱阳脱胎漆器厂改革工艺,大胆创新,制作出高2,直径0.9的脱胎漆器万件大瓶,成为一时之冠。鄱阳脱胎漆产品有300多种,花色达2000多件,曾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欧洲和北美,是我国髹漆工业的重要产地。

 “鄱阳渔鼓”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形式,是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是灿烂的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年鄱阳湖畔最为流行、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它发源于唐朝,成型于宋朝,流行于明朝,其腔调与我国古代唐诗的音律有关,并汲取民间小曲、方言鼓书等元素,形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民间击乐曲艺。它流传广泛,是一个既受群众喜爱又风格完整的大型地方曲种。其主要代表作有《谋兰记》、《二观音》等。  

鄱阳湖渔业资源丰富,鄱阳是多种鱼类的生产地,各种渔具都很发达,其中用铁丝制作的渔钩,至今仍为该县的独特产品和特殊行业。相传,这种手工技艺是在一百多年前,从湖北大冶传入并继承下来的。驿前鱼钩向以钢火适度,钩刃锋利,价格低廉著称。以前为长江沿岸各省渔民看好的主要渔钩产品。近些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发展,除生产捕捞天然鱼的渔钩之外,还研制出适合休闲垂钓的系列玩具渔钩。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到世界各国。饶州渔卡曾一度扬名国内,这种用毛竹桠削制成的渔具,品种众多,工艺精致,对保护鱼类资源和发展渔业生产,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相传,渔卡是姜太公发明的,直钩钓直鱼,说的就是渔卡。渔卡削成后,直直地如同竹针,捕捞时弯成弓形,套上芦苇制成的筒筒,插上鱼饵,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渔卡虽冠饶州,实际上却是鄱阳镇管驿前村的重要特产。

鄱阳自古“稻饭鱼羹”,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鄱阳湖滨,鱼是除稻之外的主食之一,长此以往,食有所择,烩有所究,于是有春钻夏鲤秋鳜冬鳊四季时鱼之分。鄱阳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当地民众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湖区生产、生活习俗、信仰、禁忌等,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民俗资源。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