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欧阳修与范仲淹

欧阳修与范仲淹

关键词:欧阳修 范仲淹 同朝为官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yushengshu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428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这是欧阳修唯一一张真实的历史画像。

     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北宋时期的大政治家、大文豪,他们虽然不是同科状元,却在同朝为官,同是政治改革家,同样清正廉洁、千古留名,在官场都是几起几落,同样乐观豁达,为后人所称颂。

范仲淹长欧阳修18岁,又早欧阳修20年而卒,不过二人很长时间同朝为官,有着相似的从政经历。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做过的官,如开封府尹,龙图阁大学生,参知政事等,欧阳修也都做过一遍。

这两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求学时,有着相似的际遇,两个人都是少年丧父,依母求学以寒门入仕。。在人品上,都极重名节,是士大夫的楷模,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见解,注重民生疾苦;在文学上,也都推崇韩愈,共同致力于古文复兴。

一、相通的政治背景

1、庆历六年的南北双璧

《岳阳楼记》的写作年代,文章最后一句有明确记载: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指的是庆历六年;《醉翁亭记》的写作年代课本上没有明确标出,其实也是在庆历六年,即公元1066年。范仲淹是因为庆历新政被贬的,而欧阳修则是因为支持范仲淹被贬,下面有一段记载: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这里也可以看出,欧阳修和范仲淹在政治见解上是一致的,所受的待遇也差不多,都是遭到贬斥。史载欧阳修于1045年即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一年后就写出了这则《醉翁亭记》,和远在邓州的范仲淹的名作同气呼应。于文学创作而言,此举可为偶然;从二人的诸多共同点来看,又有某种必然。

2、被贬之后“政通人和”大背景

范仲淹被贬邓州后,勤于民事,尝自耕种以亲民。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在《答提行张太傳尝新耘》一诗中,他说,“长使下情达,穷民溪不伸”,“但愿天下民,一若樽前身,长戴尧舜主,尽做羲黄民,耕田与掘井,熙熙千万春”。

范仲淹非常重视教化,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蓝秀亭等建筑,供学子读书。后来又创办了花洲书院,“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说明这花洲书院确实是一处景致迷人、读书学习的良好场所。那个说出为生民立命的大名鼎鼎的张载,就是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
   

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的同时,他的好友滕子京派人来向范仲淹求取文章。附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得知好友所治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欣然命笔,写下了这则千古名文。

而欧阳修也和范仲淹、滕子京一样,在被贬之后致力于民生治理,政绩斐然,他的《丰乐亭记》上的一段话可以为证: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大,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这里的岁物之丰成”“丰年之乐等的词句,以及和《醉翁亭记》相同的滁人游玩的描写,也清楚地写出了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二、共同的文学主张

1、都是韩愈的推崇者

范仲淹在政治上推崇韩愈的冒死进谏,同时也很推崇唐代韩愈的文学成就,并倡导北宋的古文运动。他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说:“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由是时政得失,或尝言。”范仲淹从范仲淹的作品来看,他对于韩愈的继承,主要是文以载道,提倡正统的儒家思想等方面。至于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对于散文创作的贡献则更进一步: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同受韩愈影响的范仲淹和欧阳修二人,虽然年岁有些差异,相互还是仰慕的。欧阳修本人在景祐元年,当得知范仲淹知苏州时,写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其中就有这样的话:“希文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欧阳修在信中把范仲淹称为有忧天下之心者,可见,他对范仲淹这一点相当熟悉,所以他在范仲淹神道碑中写范仲淹少有忧患之心,当是言之有据。这也说明范仲淹的写作,讲求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且陈言务去,是古文运动的力行者。

2、从写作思路上看相通之处

首先是大致的框架结构。两篇文章都是从作记的缘由写起。《岳阳楼记》是直接写,如何受人嘱托而写;《醉翁亭记》则是点出了醉翁亭的大致情况,自然表明写的原因。接着,下面的一段,则很值得玩味。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两段文字,表面看似乎差异很大,但放到各自文章中来考察其结构功能,则有很有意思的发现:都是先以概括式的“总写”来概述全景,范文是从空间上来写岳阳楼所见之景,而欧文则是从时间的维度上来写一天及一年的醉翁亭之景。 
仅仅是总写,还不足以说明这两段的功能。我们注意到,在范文中,一句“前人之述备矣”宕开一笔引出下文的“得无异乎”;而欧文中,则是最后一句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哪些“乐”,如何“无穷”,下文的叙述就自然展开了。 
两篇文章都是用“卒章现志”的结尾手法,都达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而结尾写法的不同,也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发,有着各自“类型”的示范作用。为引起读者的兴趣,还有一些细节也可以说一说,譬如范文的“若夫”“至若”,与欧文的“若夫”“至于”,这些发语词的安排又何其相似乃尔。 
3、从艺术水平上看其不同特点 
范仲淹与欧阳修,虽然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其水平与角色是不一样的,范仲淹是倡导者和先驱者,而欧阳修则是集大成者和文坛领袖。 

从文章的形式看,范偏重于语言的气势,铺张扬厉。但从全文偏重于赋体与骈偶句式来看,还是有五代余韵,他的古文写作还只是倡导的先声。可以说,在立意和气势上,范文可以直追秦汉,但在章法与笔意上,尚无法如韩愈般圆熟简练。

这一点,只要比较《醉翁亭记》就可以看出来。欧文全文整散结合,以散为主,句式音韵摇曳生姿,尤其是的运用,使得文章平添一股神韵。范文结尾的是直抒胸臆,而欧文则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符合文贵含蓄的道理。从这几点来看,似乎在艺术性上,欧文更胜一筹。不过,入股从儒家正统思想的宣扬与仁义道德的表现来看,范文则更显得正气凛然。(于宇)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