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长江救人作为一个城市故事

  • 作者:无敌地一一一
  • 阅读:382
  • 回复:0
  • 发表于:2009/11/9 12:58:11
  • 来自:江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的“隐情”调查开始显现了。10月31日,长江航运警方证实,学生救人溺亡前遭遇渔夫见死不救的网上传言不属实,后来赶到的遗体打捞船挟尸要价是事实,警方正在调查后者是否涉嫌“敲诈勒索”。 
  渔夫见死不救的传言不实,使得新的现场版本产生。在这个版本中,参与救人者,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学生、冬泳者,又加上了在场渔夫。渔夫参与了救援,这一事实得到渔夫自己、冬泳者,以及现场目击者“真真”照片和讲述的证实。 
  由此,我大致可以相信渔夫救人事实的存在。 
  由此,我也可以相信以前的救人故事并不完整。在那个故事里面,渔夫是救人的缺席者,在传言中还是见死不救的当事人。渔夫为什么缺席了救人故事,或者说在救人故事的生产中,为何渔夫被忽略,这大概也没有什么深谋远虑。他们可能并不是被刻意忽略的,而只是“按惯例”而不被提及。 
  这是一个城市故事,而不是一个“城乡结合”的故事。今天,社会故事基本上是围绕着城市而展开,而不像过去是“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或者“工农兵相结合”的讲述方式。城市叙事的铺展,是城市权力的一个向度,它规定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包括故事流传和听众的场所,还包括故事中哪些人出现。 
  长江救人作为一个事件,有一个真实;作为一个城市故事,有些真实将被无意或者有意地放弃。我们更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是无意忽略的基础;我们更希望传播我们想传播的东西,这是有意忽略的考虑。救人的渔夫没有在“正版救人故事”中出现,我无法判断这是无意忽略还是有意放弃,但确实给传言对他们的塑造留下了空间,于是在传言中,他们成为见死不救者。 
  这样的忽略,在几十年前不会出现,那样的时代,人们要寻找“工农兵齐奏凯歌”的故事,如果现场有渔夫救人,故事中渔夫的存在将不可或缺。城乡结合还是城市叙事,这就是所谓的“时代主题”。渔夫的存在与消失,与“时代主题”有很大的关系。主题显示了利益关切的方向,不在意在这个方向之外的人。每个“时代主题”的后面,都有着这种问题,说时代好与不好,只在于被主题所忽略的人是多是少、被损害的是浅是深。 
  我不能说一个传言的后面有什么用心,因为传言或许是有用心的,或许是无用心的,但存在都以事实的部分或全部遮蔽为传播条件。去掉事实的遮蔽,那么传言有没有用心就变成一个无意义的问题,这就是说,传言有无用心无足考虑,去掉事实的遮蔽才是值得考虑的。遮蔽也可能故意或者无意,它与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一起,一起对真实信息去做出提出和放弃的分类处理。 
  渔夫参与使救人故事变得真实,部分改写了正版故事。这个在净化叙事中被视为“不纯”和“不必要”的部分,它的缺席不止给传言提供了条件,而且造成了一种歪曲效应,因为去掉现场渔夫救人的情节,客观上塑造了冷漠的形象,这个形象却不只属于渔夫,还属于社会,使人产生哪怕在极端状态下也不做伸手可及的善举的社会图景。 
  这样的图景有时是真实的,但并不合乎人心,而且每一个新的类似图景,都足以加固人心的失望。在这一个现场,这个图景并未出现,但阉割之下的故事仍然客观上制造了一个人心荒漠的图景,使得高歌猛进的旋律变得纯粹而滑稽。 
  现在,我们知道渔夫参与了救人,而要钱捞尸的是打捞船。从冷漠参观到要钱打尸,这个通过渔夫而塑造的连续恶棍化的社会角色形象不存在了,多少使人心有所慰藉。我们还不知道打捞船是民商船只,还是政府打捞作业机构。如果属于民商船只,那么打捞尸体是其经营,现场要价打捞虽属过份,毕竟还在商业行为是否得当之内。当然,如果打捞船属于政府打捞作业机构,情况就要严重得多。 
  隐情正在得到调查,传言中还有消防和海事部门在现场未能有所行动,逡巡不前,乃至退而远引的情节,这应当得到继续调查,调查不应止于小民是否行为不当。官方机构是否行为得当,比起渔夫是否参与救人来,是更需要弄清楚的。 
  城市故事的一个侧面,是渔夫这样的人消失,另一个侧面,却是作为市民的人的主体性觉醒。人们固然感动于人心与道德的壮歌,但也有很多社会困扰和伦理焦虑。你可能认为播出一首壮歌就行,而人们希望面对全部的真相,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求解复杂的人心、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问题。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