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贴]850余载 姜夔不曾离鄱阳

  • PY
楼主回复
  • 阅读:1123
  • 回复:0
  • 发表于:2011/1/30 9:05:06
  • 来自:江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850余载 姜夔不曾离鄱阳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2010-04-18 06:21 
  人间别久不成悲。
  公元1155年,出生在鄱阳的姜夔少小知名翰墨场,在南宋,他是唯一能和辛弃疾相媲美的大词家,留下《扬州慢》等传世名篇。《宋词通论》极度推崇他的词,甚至把他排到辛弃疾之前,夸之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
  当年姜夔“常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曾游历古沔、合肥、扬州等地,如今合肥等地学者喊出“把姜夔留在合肥”、“把姜夔接回合肥”之语时日已久,而在江西老家,许多人对一代词宗姜夔却是茫然不知。4月,鄱阳县大兴土木建设姜夔公园之时,记者也在鄱阳,极力寻求一代词宗姜夔在老家的踪迹与轶事。
  姜夔出生地东流水桥在哪里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依据学界共识,姜夔出生于公元1155年。
  不过存在疑问的是,这一年,姜夔在哪里出生了呢?
  鄱阳县姜夔文化研究会会长姜清水长期以来对此进行了考证。他说,鄱阳县姜氏一脉相承,虽然鄱阳姜氏族谱几经重修,但根据他掌握的各种版本族谱,谱中都有“白石堂”,并在几次的修谱谱序中都提到尧城东流水桥是祖居地。
  世事变迁,如今鄱阳县早已没有东流水桥这个地名,姜夔出生地究竟在鄱阳何方?为了寻求“东流水桥”的具体位置,姜清水苦苦寻觅,直到鄱阳县文化研究者朱贵安告知:“东流水桥就在鄱阳县七条巷。”姜夔文化研究会另一成员姚道生在翻查民国县志时,也偶然发现,他的手抄本上有“东流水桥”的记录。
  在民国志稿《交通卷》中见有一段这样的字样:“东流水桥:在城北隅画锦坊,泄城西北隅水至刘家塘,穿城出。”更令他们兴奋的是,在一份《乾隆志》手抄本上又找到了“画锦坊”的记载:画锦坊、承流巷(八条巷)、艮止巷(九条巷)。从鄱阳县《民国志》与《乾隆志》上可以看出:东流水桥用以是泄城西与城北之水。如今要重新找到“东流水桥”的位置,就需在鄱阳县老汽车队沿老县委、桐子园,刘家塘而东入东湖,在现在的七条巷与八条巷之间。
  2010年的4月,我们在鄱阳县城看到的东流水桥原址,桥已不复存在,只是保留了泄水的地下通道。如此,就可以勾划出东流水桥的具体方位了,也就是鄱阳镇五一北路至东流湖小学段下水道处。东南是现今的人民银行、东北是商业局、西南是老法院、西北是湖管局,不到半平方公里范围内。
  姜清水说,至此可以认定,姜夔出生地在人民银行、商业局、湖管局这个不到半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游历多地回鄱阳多次
  “少小知名翰墨场”之后,青年时代的姜夔即开始漫游生活,自谓“少年浪迹”。
  那么,在姜夔一生的游历生涯中,在鄱阳老家停留了多长时间呢?
  姜清水说,姜夔出生于鄱阳,幼时随父辈任官至湖北汉阳,在少年丧父后,就跟着已经出嫁的姐姐在汉阳一个叫山阳的小村生活,成年后,曾经出游扬州、合肥、湖南、浙江等地,期间回乡停留多次,直到结识了南宋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德藻当时被称为“四诗翁”之一,与姜夔结识后说“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对姜夔大为赏识,并将侄女许给姜夔为妻,“根据考证,姜夔从1186年跟萧德藻到吴兴生活后,就没有回过鄱阳,也就是说他回到鄱阳都是在1186年之前。”
  那么,姜夔期间几次回到了鄱阳老家呢?姜清水分析,首先要提到的是,姜夔16岁时父亲过世,他“奉丧归葬”回到鄱阳;近代陈恩著《白石年谱》也称,姜夔于淳熙元年、四年、七年、十年曾四次返回鄱阳应试。此外不得不说的,1176年姜夔写出《扬州慢》,天下传唱,此后可考1185年才有词作留于世,而且这十年是姜夔从青年走向成熟的阶段,不可能没有诗词,只不过姜夔这十年行踪已然成谜,这也是令许多研究姜夔的学者大伤脑筋的事情。
  不过在姜夔许多诗词中,能看得出有鄱阳习俗的表现。
  姜清水说,例如姜夔的《浣溪沙》有“一年灯火要人归”句,许多人对姜夔词中这“灯火”不理解,实际上这就是鄱阳人年三十点灯,正月初三前送火习俗,鄱阳人在年三十吃年饭前要加上饭酒去祖先坟前祭拜、鸣爆、点香、燃烛、烧纸钱,在鄱阳点香烧纸就称之为点灯送火,这是对祖先的一种祭礼,鄱阳人很重视这点灯送火习俗,“一年灯火要人归”道出了姜夔孝顺子孙的心声,也诉尽漂泊在外的愁苦心情。
  此外,姜夔有一首诗特别注明是在鄱阳写的,那就是《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彭氏小楼在哪?鄱阳彭氏较多,以双港彭家、滨田彭家最出名,姜夔诗中小楼现在一般指饶州府在府治为状元彭汝砺建的楼,而在宋代鄱阳能称得上王孙的彭氏之家,也当属彭汝砺。
  姜夔遗迹处处有,不明真楼在饶州
  在鄱阳,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在姜夔死后近十年,南宋皇帝下旨为其建造御书楼。
  是真是假?姜夔一生入仕屡败,只好“酒祓清愁,花消英气”,那么朝廷为何为他建御书楼?
  姜清水仔细查阅各种史料,发现这种说法有四处来源,一是江西省志,二是饶州府志,三是鄱阳姜氏宗谱,四是鄱阳姜氏族人口碑传记。那么,姜夔死于宁宗赵扩嘉定十三年,也就是1221年,为什么南宋皇帝在姜夔死后十年仍给他建造御书楼?
  这其中缘由与姜夔的音乐造诣离不开。姜夔在诗词之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极高造诣的音乐家,自己能娴熟地运用七声音阶和半音,使曲调显得清越秀丽,所填的词有不少是自己谱的曲,其中有十七首自度曲的工尺谱一直流传至今,这与他独具一格的清刚婉丽、典雅蕴藉的词风结合得天衣无缝,杨万里称其有“裁云缝雾之构思,敲金戛云之奇声”,这在词史和音乐史上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在1186年到1197年间,姜夔记录下当时不少霓裳之曲以及乐工故书所载的庙曲,每走到一个地方就十分留意当地的乐谱舞曲,1197年姜夔凭借自己对音乐多年的研究和经验,完成《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各一卷,用以改进宋时较混乱的音乐生活局面,希望复兴宫廷音乐,《大乐议》代表宋代民间音乐艺术最高成就,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份了解当时音乐状况的可贵的资料。
  1197年,姜夔在这一年的四月三日,把自己的音乐著作呈献给朝廷,可惜未被采纳。姜夔被拒的场面,在宋元明清四朝人的说法中有所不同,其中宋代张仲文曾有记载,颇有意味,当时朝廷下诏命令主管音乐的太常司与姜夔议事,有故意吹毛求疵的官吏挑剔说:“师曰语云‘鼓瑟’,‘未闻弹之’,众官笑而散去。”也就是说瑟这种乐器,演奏的时候应该说是‘鼓’,而不是‘弹’,那么‘弹瑟’二字,出自何典?姜夔一时忽略,被官场摈于门外。直到1231年,这时姜夔已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去世,死去近十周年,宋理宗突然注意到姜夔的著作,下旨建御书楼收藏姜夔诗词、赋、字画等有关姜夔的资料。
  是否真的有姜夔御书楼存在?姜清水说,由于年代已久,岁月更迭,已经无法找到实物,至于其遗迹也是众说纷纭,江西省志说建在德兴,鄱阳姜姓人氏说建在饶州,此外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御书楼的说法,但都无定论,所以鄱阳姜氏后人不服,留下一俗语称:“姜夔遗迹处处有,不明真楼在饶州。”
  鄱阳县有没有姜夔后人
  “黑头办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这是姜夔自题诗句。
  那么一生有如高柳晚蝉的姜夔在鄱阳有无留下后人呢?
  姜清水说,他在家谱中见到最早记载认为姜夔是鄱阳姜氏祖先的是明朝洪武四年的一份上户籍状,明确鄱阳姜姓“上祖姜夔”,此后家谱几次大修均明白无误地写明为先祖,并有派系表附录,谱中姜夔兄弟三人:佐泽、佐时、佐霖,佐时即姜夔谱名。
  那么,姜夔一生情归多处,姜夔鄱阳后代来源在哪里呢?姜夔恋情首先要提的就是合肥旷世奇恋。1174年,19岁的姜夔在鄱阳应试后,西游古沔、濠粱,抵扬州,这一时期姜夔初到合肥,结识了合肥女子;1189年,34岁的姜夔念念不忘,终于又回到了合肥,居住于合肥城南赤阑桥之西,姜清水考证,姜夔留下的80多首词当中有32首是为合肥所恋女子而写。其次,姜夔飘零流落近二十年,得到诗人萧德藻的赏识,将侄女嫁给了他。此外,还包括大姜夔三十岁的忘年知交范成大,特地将自己家中色艺双绝的婢女小红赠给他。
  姜清水认为,姜夔在外地成家
  所生儿女都有可能回到鄱阳生活,更不得不说的是,据他分析,姜夔在1176年后离开湖北汉阳在鄱阳生活了一段时间,结婚生子,家谱中就有姜夔之妻丁氏、张氏的记载,所以综合分析来说,鄱阳县原始姜姓居民,与姜夔是有血缘关系的。
  文/姜清水 记者刘国伟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