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城市该怎样关怀那些“风雪夜归人”

  • 胡萝卜
楼主回复
  • 阅读:244
  • 回复:0
  • 发表于:2012/12/26 11:39:34
  • 来自:江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鄱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20多天前,河南郑州市中州大道高架桥下,民工刘红卫在寒冷、饥饿和疾病中死去。现在,中州大道已全线禁止民工露宿。据网友爆料,在部分路段,有关部门还设了花盆和铁栅栏以防民工落脚。有关部门表示,已为民工准备了安置点,可提供基本的住宿和避寒需要,但民工表示,高架桥附近不分昼夜都有货车要卸货,露宿桥下更易找到活干。(《南方都市报》12月24日)

  天寒地冻,农民工还在高架桥下露宿,不光自己受冻,政府也会跟着“头疼”,总是这样露宿街头也不是个事。不过,装上铁栅栏、摆满花盆,让农民工无处落脚,就算是对他们的关怀了吗?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依然是一种立足于驱赶的惯性思维。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拒绝,城市里那些“风雪夜归人”将会陷入更为严峻的生存困境。

  农民工为什么忍着寒冷、饥饿乃至疾病的侵袭,还要坚持在桥下露宿?从长远来说,是因为常年在城里打工,居无定所,游移不定,没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屋子,而且,城市畸高的房价,也让他们不可能存有这样的想法。而从切近的眼下看,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存在,并非完全自主,而只能依托于工作,随着自己的生计而到处漂流,哪里有活可干就到哪里落脚。

  可以说,立交桥下,既是进城农民工的露营之地,也是一个自发的劳务市场。找工人的雇主,找活计的民工,都能够在这里各取所需,满足对方的需要,实现对接。这样一个劳务市场的形成,不是哪一方一厢情愿的事,而有着一个长时段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因此,城市对于这样一个场所的任何强制性举动,理当事先多一些考虑和斟酌,不应该随意措置。

  当地政府提供一些民工集中安置点,当然很好。但不要忘记,这些进城的农民工并不是仅需要一个住宿和避寒之所,与他们肩头沉甸甸的生计相比,晚上在哪里睡觉并非优先选项。他们确实露宿在桥下,只是这个桥下并非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工作场所。他们需要工作,需要挣到养家的钱,需要完成进城预设的目标。明了这一点,或可多一些同情与理解。

  集中安置点的必要性自不必提,但是,安置点不过是短暂的过渡之地而已,并不能完全包裹农民工坚硬粗粝的生活。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制度性关怀。具体而言,其一,城市应继续降低门槛,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种种限制措施。不要总想着让他们离开,也不要总怕影响市容。要改变习以为常的管制思维,多些服务意识,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在城里讨生活的过渡期。

  其二,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上对农民工进城多一些考虑,为他们预留一些他们承受得起的容身之地。目前,国内城市的改造升级浪潮,已经使得农民工在城里难觅一处廉价的住房,他们只能一波波地向外迁移,而休息地与工作地也渐行渐远,这样,很多农民工也就只能选择露宿桥下。可见,长远的解决办法还得归结到就业问题上。只要有事情做,农民工就能生存下来。(胡印斌)
非常欢迎大家爆料,新闻热线:18607938695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