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鄱阳厚重的文化遗产

鄱阳厚重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鄱阳 文化 遗产 厚重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鄱阳之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pyccoo.cn
  • 感谢 pyxhys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6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鄱阳湖是中国湖城·鄱阳的文化名片,而《吴芮故城》则是名片的文化历史符号。他明确了鄱阳古建筑的历史地位,也解说着鄱阳人民及历代名贤与湖与城的不解之缘。


在漫漫的历史画卷中,绘载其于三国吴时辖领9县,晋期辖领8县,宋代辖有鄱阳、广晋、余干、上饶、葛阳、乐安6县,到明正德七年(1512)则辖领鄱阳、余干、浮梁、乐平、德兴、安仁(余江)、万年7县,清沿明制未有变异,故《吴芮故城》所在地鄱阳也就成为了郡府当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




城史二千年   普查遗址现 


月明风清,灯火阑珊,莅鄱寻根探幽、观光旅游的人们,站在如诗如画般的环湖公园湖心伴鸥亭的玉栏畔,游兴正酣而问曰:“阅史籍,鄱阳有七县之郡城,请问今何在?”


2009年1月15日,鄱阳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在北纬28059/55//,东经116039/38.4//处,新发现五一北路西段自鲜花桥始至芝阳路段东端止,尚存部分古城址,已为公私房屋之基。自芝阳路老汽车站西端至姜家坝村四亩垅东端,仍存古城遗址,其长达765米,最宽处8米,最高处5米,最低段约3米;护城壕长765米,宽约50米,深达1米。城之砖石虽早年拆为他用,西城之基址和内心土墙留存尚全,其夯实坚固仍不减当年苍劲挺拔。清同治年鄱阳县治城郭图中鸣山庙,小较场即在此段处,今为鄱阳镇规划开发工程项目区内。


古城遗址的留存和保护,佐证了鄱阳的文明和进步,彰显着鄱阳人众志成城的精神。那矗立在姜夔公园进口、古城遗址上铭刻着“吴芮故城”的大理石碑,必然会增添鄱阳文化之品位。


届时,中国湖城·鄱阳可以自豪地向旅游观光的人们答道:历经二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七县郡府城不仅其址在,而且鄱阳人那百折不挠、勇于崛起的精神依然在。




城建秦皇朝   增扩汉宋代




鄱阳有城,在水一方。孕育鄱阳湖涛风雨之文明,存续城建文化恢弘之华章。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番县首令吴芮率民筑城周七里,就在今时鄱阳镇辖域内,面积载为2.86平方公里。其雄踞彭蠡之东滨,吞吐滔滔风浪,屹然而立。更依土素山之青翠,飘逸缕缕晴云,巍然如屏。甚是显著东湖水拍城挹暖,鄱江浪轻渔唱晚之佳景。


刚刚迈入铁器时代的鄱阳人,能建筑如此规模的城隍(隍为濠之称),真可谓是尽领当年政治、经济、军事文明之风骚,也为以后发展扩修奠定了基础。


秦时明月汉时关。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东吴孙权置鄱阳郡,县治设在城东六十里故县(今古县渡)。“黄初中周鲂守郡,历十三年”城“增修至九里三十步”。古时以营造尺五尺为一步(周为八尺,秦为六尺)。《荀子·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句,即指出一足为跬,再跨出一足为步。“步武”词则是“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均为步跨距离。“黄初”为魏曹丕称文帝年号(公元220~226),“中”为其称帝年号黄武期间。黄初三年方为吴孙权称大帝年号黄武元年(公元222)。“黄武”时为7年,其后为“黄龙”时3年,“嘉禾”时3年,到赤乌八年(245),县治所由古县渡迁回吴芮故城,此时,周鲂当已离郡治调任。


周鲂守鄱郡贤能,在《三国志》中很有名气,其任太守修增郡治城及赤乌八年县治所之回迁,当是吴国为强化郡县统治之所为。


“郭外山横阁,江边水照楼”。从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莅鄱知饶的王龟龄这二句诗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城郭的壮丽。


时至南宋宁宗嘉定七年岁次甲戍(1214),郡守史定之主持修复水毁城郭,又将城之周长扩增为12里。其城门为六处,名曰灵芝(北门)、永平(东门)、鄱江(南门)、月波(高门)、滨洲(西门)、朝天(东北门)。灵芝、朝天、永平三门设有跨壕吊桥,平时用以出入通行,战时可拽起而护城。城列楼12所、议事厅6间,有瓮楼1所,窝铺76个。尚设有马道以通巡兵,城门侧置墁坡以便登临,加之北宋时于城东郭所辟的九条通湖巷弄,全城规制和功能更臻完备。




缮捐七县缘  城得民心凝




鄱阳为泽国之县,郡县城隍除灵芝门外,五门皆临水,所处地理位置又为四战之地,是兵争要冲。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郭屡有水毁、兵损和城楼火焚等情事。


查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以前郡城缮修资料。城圮之葺,均由所辖七县士民劝捐分段承理。


南宋咸淳七年岁次辛未(1271),绍兴人孙炳炎自吏部调此任州守时,城已有57年未曾缮修,毁圮严重。孙公见此状,深为护境安民忧,既“独念城之不能不修”,又为“费无所从出”而虑,于是旦夕与士民筹商,并“以实心,行实政”,凡事从俭,政简不靡。“清其赋役,而财之隐落者出;节其用度,而财之渗漏者窒。铢积寸累,踰岁乃就”。资费筹齐后,于1272年腊月动工,至1273年闰六月竣工。志载城墙缮修12里,约2300余丈。其中毁而新筑处475丈;女台(城上矮墙、亦称女墙或女垣)再筑处242丈。整个工程费工31987个,用钱50万串,用楮币87500余(宋时以楮树皮造纸印的纸币称“会子”,又称“楮券”),用米756石(120市斤为1石)。在所费钱粮中,绣衣使(巡按御使别称,职任提刑、提举,代天子巡守官)孟中斋助楮币12000,助米40石。城修竣工不久,逢湖水骤涨,孙公再率工役增筑墙垣60丈,令全城在洪水冲激下安堵如常。


此次城缮工程之大,工建之速,调度之善,均见孙公炳炎之能,难怪慈溪人黄震会在《孙侯葺城记》中,赞其“政先厚下”,“得为政法”,并有望“与世分牧者共之”的良愿了。


康熙十六年岁次丁巳(1677),东莱人(今山东掖县)王克生来鄱任职县令时,城因受清廷与三藩战火所损及多次水火之灾,已是颓倾不堪,疮痍满目。查其毁圮程度,朝天门段崩外城9处,长30余丈,高15丈;崩内城7处,长20余丈,高80余丈;崩腰墙垛口,长15丈,高9丈。灵芝门段崩外城6处,长22丈,高8丈;崩内城3处,长11丈,高2丈4尺;崩腰墙垛口11处,长22丈。滨洲门段为水之所汇,其段崩外城16处,长63丈,高26丈;崩内城8处,长24丈,高9丈;崩腰墙垛口13处,长25丈。永平门段崩外城5处,长15丈,高10丈5尺;崩内城1处,长4丈,高7丈;崩腰墙垛口8处,长28丈,高14丈。鄱江门段激浪可逾城头,其段崩外城5处,长23丈,高10丈7尺;崩内城3处,长7丈,高3丈;崩腰墙垛口7处,长13丈,高7丈。月波门段立于澎湃湍流之前,险而峭,其段崩外城8处,长64丈,高11丈;崩内城4处,高2丈6尺;崩腰墙垛口15处,长32丈,高8丈。城垣内外及腰墙垛口崩塌共为129处,长及高分别为432丈和234丈2尺。


面对如残盂之城郭,王令惜民生之困顿,深体战乱徭役之重苛,甚知民室悬罄力瘁,要筹措工费必非易事,于是为修城事多方呈请上宪,析陈利弊,克尽职守,以解民忧。越年七月,其为民谋利之举得到分守道查培继、郡守黄家遴的支持。查、黄二公各捐千金,并动员郡县属员及绅衿里民中稍有余力者捐资捐米,务尽力以助之。兴工后,在工役安排上,采取人不计其伤残,只要能劳作者,日给以食米,以劳代赈。对所缺砖灰木石款项,在竭尽已能的基础上,精打细算,造册具报道府,得准获拨库银800两,仅为整个工程所需款项的11.12%。


是役,所用块石、青砖,石灰分别为183620块、359500块和103730斤,耗银4604两;缮修六门城楼所用竹木灰石,钉铁砖瓦,耗银990余两;烧运砖瓦,开凿山石,建造窝铺,搭厂起架及石木工匠,运土夫役工食费和添置锹锄筐箕费用,耗银则达1600两。其中石木工匠每工价银分为二分、一分、一分几厘三等;夫役每夫每天工米分为一升、一升几合二等。缮修共计耗银7194两。合郡捐资助劳,不少一人一文,出纳账实清楚,竟然做到了“记料则星星然可以循堞而指之”,无一超支冒领,无一废料,无一冗役,其中尚包括月波门楼在修复后再度焚于火的续建费用。


康熙二十年岁次辛丑(1681),修葺工程告竣。站在修缮如新的城楼上,远近内外景色尽收眼底,分外宜人。县令王克生顿忘辛劳,感慨由衷而生曰:“众志成城,此语不谬也!有百年之物,无百年之人,有千年之记,无千年之物;河虽变而禹贡之书可稽,时或殊而月令之文足考”(月令为“吕氏春秋”时令记述篇)。并欣与同僚言道:“不惟有形之城足观,而无形之城,亦见与湖波芝彩同不朽矣!”


城之雄峙,成就一郡之形胜,而民心之凝,更为一郡崛起之精神。“无形之城”,民之心也!王克生为鄱之令,通过鄱城之修,看到并体会了众志成城这一真谛,也可谓是官者之贤哲了。




“官民本一体,城门何亲疏”




“山以灵芝名,灵芝竟谁采”(芝峤晴云·吴名凤)。被誉为还魂仙草的灵芝,在唐龙朔元年(661)三茎同产于依郭之北山,守饶刺史薛振得之大喜,认为这是祥瑞吉兆之现,即改土冈为芝山。郡城近山之北门得为灵芝称,想必也在此时,可就是这一充满灵芝祥瑞之门,却自明末以来尤其是清康乾盛世期间,竟然被官府长期塞闭禁止通行。百姓无奈,只得绕道行于东北朝天门,时间一长,朝天门在民间也就被习称为北门(或北关)。而灵芝门禁行竟为何因,此谜直到公元1774年方被破解。


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1771),观察(即分巡道,省以下府州以上行政长官)江宁人(今江苏)秦承恩奉委率员莅鄱对郡城现状实地勘查。查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五寸;女墙垛3426堞;护城壕(隍)深二丈有余;六门之距为滨洲门至灵芝门930步;转朝天门443步,往永平门600步;《永平门曾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被分守道龚嵘改为永清,后又在乾隆八年癸亥(1743)被参政李根云题门额为尧衢》;自永平门至鄱江门270步(参政李根云题门额为文明),转至月波门200步,再往滨洲门860步。总长为3410步,约为1705丈。六座城门。除灵芝门为官府封堵禁行外,其余五门由城守营之千总派兵守卫,晨昏听鸣钟为号启闭。


明末,灵芝门遭战乱兵燹,土石堆积而闭塞未启。时至清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1704),郡城遇数十年未见洪水之侵,永平门、鄱江门、月波门、滨洲门、朝天门皆为水困,非舟不行。沿鄱江数十里士民纷纷趋城避水,男女老幼、牛犬鸡豕,错杂城堙。其时惟有灵芝门一线道能将灾民疏散于芝山高地,而官府不仅不开启此门,反倒守视更严,结果天灾人祸并行,导致城内疠疫流行,亡者相踵。


灵芝门之塞,百姓生活苦于行。民间屡屡请开,官府置若罔闻。延至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已卯(1759),守令杨君暹鉴于民困实情,力排异议,毅启此门还民便利,深得民间赞许。谁知好景不长,此门仅启五年,官府又在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1764)予以封闭。


观察秦承恩在勘城之时,接士民请开灵芝门之呈,复得县令朱沅会之情告,深体民忧。于是探究门封之因,却是官府听信了风水先生“灵芝门开利民不利官长”和乾隆八年郡志之撰中有灵芝门“门当戍乾,开则不利道署二府”之谬言。秦公查明事因后曰:“官民本一体,城门何亲疏,岂有益民而损官之理?”为破以风水愚弄百姓之论,即率员至灵芝门以罗盘测距及定二十四山方位,得正北为子山位,东延依次为癸山、丑山、艮山方位,艮山距门220丈。由子山西延依次为壬山、亥山、乾山方位,乾山距门222丈。测得灵芝门不在正北子山位,而在北之偏东癸山方位上。按照风水之说,癸方坐山属水为上吉,北东向(子癸丑)秀气大吉;癸方向北西为子山、壬山、亥山也是为官旺吉。虽说忌火(寅午戍),却离戍乾相距甚远已无联系,看方位,那有不利官长之说,何况古人在设计此门时,避开正北偏向北东已然是考虑到西北气流对环境的影响。这丈距之偏,充分显示了古人利用自然的学识和智慧。


为官靠德才能立,与天干地支本无涉,现场测位的结果,斥责了风水迷信的愚昧,同时也揭露了灵芝门近临芝山高地,兵争易攻难守,官员害怕问责的心态。事实胜于雄辩,让主张闭门者无言以对。


秦公启门主张为辖属七县有识之士认同,经过郡议,得到郡守谢公的支持后,复又呈准院司删除郡志中那段诬罔之说,永绝愚弄民众之藉词。士民闻之,奔走相庆,纷纷捐资义助。郡邑官员也主动捐廉俸银共计400余两,增建女墙以护灵芝门而防匪盗。


此时适值县令朱沅会调任,继任新令陈至修勇于任事,在府照磨(主管勘审、计录赃赎、出纳及营缮料理的职官)严大榕和鄱丞(县佐正八品)张仁寿等员督协下,终于在乾隆三十八年岁次癸已(1773)九月望日重开此门,使“居者思止其家,行者乐出其途”。士民捐助的义金则用于移建书院,从而士气民风两利兴,合闾欢欣。


论世几百载  回首咫尺间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吴芮故城”之废已成必然。光绪三十年岁次丙午(1906),朝廷废科举,立学堂,时任知府张检呈准上宪,拆城砖改建旧试署为饶州中学。嗣后,郡城砖石又用于道路修筑和培高浮舟寺前后基址。


1917年(民国六年),县知事(县长)汪浩任内,将永平门城基招商承买,变卖公产建造店铺6间。邑人为保存城之古迹计,于是年8月在原址建长十二丈,高二丈二尺,厚三尺的砖墙,上嵌标准时钟,并镌石碑于其上,铭曰:“永平旧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日寇陷城侵掠。朝天门、灵芝门、滨洲门、月波门一带均遭破坏殆尽,仅鄱江门残存。


1948年时,永平门至鄱江门及月波门段城基在城毁后,尚利用他段城砖葺补至高可及肩,以作御洪之屏障。


20世纪50年代末,因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之需要,此段城址及鄱江城门均成企业民居及通达公路。至此,“吴芮故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其在朝天门、灵芝门、滨洲门段的城址遗存,却是留给了后人研究鄱阳城市古建筑文明的一份厚重物质文化遗产。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pyyou.com 原文链接:http://www.pyyou.com/html/pohuwenhua/20101109/461.html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707935821 传真:0793-6270895 邮箱:552376320#qq.com
地址:江西鄱阳县鄱阳湖大道水韵芝阳1号楼 邮编:333100
Copyright © 2004-2024 鄱阳县新华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